广西城镇化发展浅析
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义重大。
一、广西城镇化的进程
建国以来广西城镇化经历了城起步发展、逆城镇化、低速发展、稳步发展和加快发展等阶段,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发展趋势和全国基本一致。
( 一)城镇化起步发展期(1949年-1959年)
建国初,由于经济水平所限,全国城镇化水平都比较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西城镇化率为8.5%全国城镇化率为12.5%,广西城镇化水平比较低。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次年,城镇人口为239万人,城镇化率为10.8%,比1953年增加了2.3%,年均增长0.4%,广西城镇化得到了初步发展。
(二)逆城镇化期(1960年-1964年)
1960-1964年,由于“大跃进”和“三年大饥荒”等方面原因,新中国经历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从1960年开始,大量城镇人员精简下放,城镇人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广西1964年城镇人口比1959年减少了26万人(其中仅1960年就比1959年减少了8万人),城镇人口5年减少了10.9%,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到9.0%,城镇化率下降了1.8个百分点,广西城镇化发展处于建国后的低谷。
(三)低速发展期(1965年-1977年)
1965年以后,广西城镇化进程进入恢复期,城镇化进入缓慢发展阶段。到1977年,全区城镇人口增加到340万人,城镇化率为10.2%,比1964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仍低于1959年10.8%的水平。这一时期,广西城镇人口稍有恢复,城镇化率也略有提高,但是12年间广西城镇化率只提高了1.2个百分点,呈现低速发展的状态。
(四)城镇化稳步发展期(1978年-1990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这时期,广西经济虽有起伏,但是总体向好,城镇化进入平稳发展期。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广西有城市7个,镇92个,城镇人口达到430.7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11.8%。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广西城镇人口641万人,城镇化率15.1%,城镇化率比1977年提高了4.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4个百分点。在这一时期,广西城镇人口呈现稳步增加、城镇化率稳步提高的态势。
(五)快速发展期(1991年-2015年)
1991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广西经济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城镇化率也迅速提高。2000第五次人口普查,广西城镇人口1264万人,城镇化率28.2%,比1990年提高了13.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城镇化速率明显提高。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广西城镇人口达到1841.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0.0%,比2000年提高了11.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2015年,广西城镇化率47.1%,比2010年提高了7.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这个时期,广西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
二、广西城镇化的现状
(一)广西城镇化率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广西一直以来都是欠发达地区,60-70年代,广西作为援越抗美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最前沿,承担了大量的后勤工作,无暇顾及经济建设;加之错失了几次区划调整的重要机遇,城镇化建设受到影响。虽然近年来广西城镇化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全国还是属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从图中可以看出,广西城镇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53年广西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9个百分点,之后差距逐渐拉大;到1990年,广西城镇化率和全国城镇化率的差距达到11.3个百分点。1990年以后,随着广西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化率和全国的差距缩小,到2000年,两者差距缩小到7.9个百分点,之后两者间差距又有所增大。到2015年,广西城镇化率落后全国平均水平9.0个百分点。
(二)广西城镇化率在全国各省中处于靠后位置
201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广西城镇化率为47.1%,城镇化率在全国排名第26名,仅高于河南、甘肃、云南、贵州、西藏五个省区,在西部12个省、市(区)排名第8位。不管是在全国范围内还是西部省份中,广西城镇化水平都较低,处于靠后的位置。
(三)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
将广西2000年到2015年广西城镇化率和人均GDP进行对照,计算出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0.972。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1之间,当r=1时,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当︱r︱≥0.8时,可视为高度相关;当0.5≤︱r︱<0.8时,可视为中度相关;当0.3≤︱r︱<0.5时,视为低度相关;当︱r︱<0.3时,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极弱。广西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相关系数是0.972,非常接近于1,即两者之间高度正相关,说明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四)广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2015年,广西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为47.1%,户籍城镇化率为30.4%,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高了16.7个百分点。就全国而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高了16.2个百分点。广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远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全国趋势基本一致。
(五)城镇化率和区位因素关系明显
2015年广西及各地级市城镇化率
地区 | 城镇化率(%) |
广西全区 | 47.1 |
南宁市 | 59.3 |
柳州市 | 62.1 |
桂林市 | 46.6 |
梧州市 | 49.7 |
北海市 | 55.3 |
防城港市 | 55.1 |
钦州市 | 37.0 |
贵港市 | 46.5 |
玉林市 | 46.5 |
百色市 | 34.1 |
贺州市 | 42.6 |
河池市 | 35.1 |
来宾市 | 40.7 |
崇左市 | 36.3 |
在14个市中,南宁市、柳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城市镇化率超过50%,这些城市在具有较为明显的区位优势。南宁市是广西首府,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广西最大的城市,带动辐射作用大,人口聚集密集,城镇化率较高。柳州作为工业城市,工业发展较早且较为成熟,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让柳州市成为广西城镇化率最高的市。北海市和防城港作为沿海城市,常住人口数不多,作为北部湾地区的重要城市,防城港市是边境城市,北海和发达省份广东毗邻,地理优势明显,城镇化发展较快,城镇化率较高。桂林市虽然总体城镇化率不高,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市辖区城镇化率较高。
广西所有县及县级市中,岑溪市、东兴市、北流市、合山市和凭祥市城镇化率分别是50.8%、69.4%、54.2%、65.38%和70.1%,均超过50%,这些县级市虽然各自情况不一,但是各有优势。岑溪市、北流市和广东相邻,交通便利,是广西和广东连接的重要纽带。东兴市和凭祥市都是边境市,东兴市和越南交界,是广西最大的边境口岸城市,高速公路直通越南首都河内;东兴还是广西唯一一个沿海沿边的城市,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合山市是一个资源型的城市,煤炭和石材资源丰富,煤炭资源占广西煤炭资源的三分之一,城镇化的发展和资源关系密切。
三、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展望
(一)广西新型城镇化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
2015年广西城镇化率是47.1%,和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和西部省份相比也处于靠后的位置,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更大(2015广东为68.7%,浙江城为65.8%,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普遍在80%以上)。城镇化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广西城镇化建设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城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二)广西城镇化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按照世界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率在30%-70%这个区间是快速发展阶段,广西城镇化正处在这个阶段。广西城镇化率从1991年的28.1%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达到47.1%,这段时间内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符合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近年来广西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也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在未来较长的时间里,广西城镇化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三)城镇化将为广西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广西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发达省份,更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这给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发展潜力巨大。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的农村居民通过就业成为城镇居民,从而获得更好的城镇公共服务;城镇消费群体将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与此同时,城市基础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投资将会增加,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强劲动力。
(四)城镇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互促进
2015年广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8.9%,全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50.5%,广西比全国低了11.6个百分点。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人口大量聚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化的分工更加细化,扩大了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的需求,由此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大大的促进就业,更多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转化为城镇人口,促进了人口城镇化。因此,城镇化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五)城镇化将促进“三农”问题解决
广西是农业大省,但人均耕地面积很少,远远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门槛。农村人口过多,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的生产方式难以改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业人口逐步转移到城市,为发展农业现代化腾出宝贵的空间,农民人均资源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与此同时,城镇经济实力的提升,会反哺农业,促进以工带农、以城带乡,加快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
四、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一)以产业兴城、以产业聚人
发展城镇化,须以人为本,以产业为基础,只有产业兴,才能人口聚、城市兴。各地情况不一,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在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所具备的相对优势,正确定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同时,要以核心支柱产业为基础,延长产业结构链条,扩大就业容量,以产业兴城、以产业聚城。
(二)注重建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按照现行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为小城市;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为中等城市;100万以上500万以下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为Ⅱ型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
着力发展中小城市。广西14个地级市中,南宁、柳州、桂林、钦州、贵港、玉林、贺州7个市市辖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其中只有南宁人口超过300万。在这7个城市中,只有南宁、柳州、桂林市辖区城镇化率较高。广西城市规模不大,发展中小城市意义重大,前景也非常光明。以地级市、县级市、县为核心的发展中小城市,要加强城镇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增强中小城市的魅力,吸引更多人口到这里工作,形成小中心,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加快推动中小城镇建设。区位优势明显的镇,可以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培养成文化旅游、贸易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特色城镇,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聚集人口。广西有些镇离市县很远,县市对其的带动作用较小,这种镇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让其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成为带动当地发展的火车头。
(三)合理规划布局城镇化建设
“规划不合理是最大的浪费”,城市规划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既要防止过度建设而造成浪费,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防止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今后的需求而重建,造成更大的浪费。城市规划要有科学性,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让城市规划建设既能满足现状的需求,也能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
(四)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
就业、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基本社会保障等是人民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公共服务。正是因为城镇在这些方面具有优势,才让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城镇居民在城镇立足的根本,要加强失业人员就业指导和培训,创造给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城市里找到工作。给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让他们的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提高基本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卫生和社会保障能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让城镇人口能够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让农村转移人口留得下,过得好。
(五)突出新型城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道路”,2014年,国家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了规范性的作用,广西也制定了新型城镇化的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尊重民意,以改善民生、提供宜居环境和提高公共服务为重点,让人们享受更多发展的成果。今后的城镇化发展不能是粗放式的发展,要注重空气、水、土地等方面的保护,让环境更加美好,让城市更加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