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工匠】郑志明:五菱传奇的守护人
“在秋名山等你”——这句电影中的对白,在网上被网友演绎成五菱汽车的传奇。而郑志明正是这个传奇的守卫者,他用精湛的技艺守护着五菱汽车的质量。
做钳工时,他的技术就很牛,手工划线钻孔能控制在0.05毫米以内,锉削平面可以控制在0.005毫米以内。后来做自动化装备,他又成了“国家级技能大师”,每年自主研发项目数十项,为广西汽车生产源源不断提供新设备,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品质路线坚守者
2016年,柳州汽车产销量约245万辆,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近1/10,这意味着中国每生产10辆汽车,就有近1辆是“柳州制造”。
创造传奇,质量先行。在中国西南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广西汽车集团,首席专家郑志明用心守护着柳州汽车的质量。
前段时间,郑志明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批用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生产线试生产的后桥壳焊接总成产品,送检结果焊缝不达标。
后桥是驱动车辆移动的重要部件,由上下两个壳体和两端的两个法兰头及其它零件组成。后桥机器人焊接生产线的主要任务是把后桥各个散件精密无缝地焊接起来。如果不能解决焊缝熔深不合的问题,将影响整个汽车生产线的研发进度。
如何实现焊缝的完美结合?夜深人静,郑志明不断推敲、测试。3个月的时间,他成功研制出一套新的设备——整圆专机,巧妙的工艺让一个个后桥总成实现完美焊接。新生产线的操作工人由原来的12人减到6人,既节省了人力成本,又提升了产品质量。
企业发展开路人
入职20年来,郑志明用自己的技能,为柳州汽车的传奇一路保驾护航。
开发新产品,他是急先锋。当“都市清风”系列微车必须在一个星期内试制出一批制动支架时,郑志明在没有冲压模具、没有专用设备的前提下,凭着过硬的钳工技能和对机械图纸良好的领悟能力,手工划线、敲打、焊接,按时完成了任务;当“五菱之光”系列微车零部件需要上质量、上批量时,他带领同事开发研制了车前轴总成焊接流水线上工装夹具、车后桥壳总拼和分拼焊具等100多套工装夹具……
产品上产量,他是开路人。2005年,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年产量定为30万辆,这对零部件供应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接到“五菱之光”车前车架总成焊具制造任务后,郑志明和同事一道加班加点,仅用5天就把至少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的一套大型焊具制作完毕,每做一件产品比原来节省22秒。
后桥总成制动器间隙调整自动化、减速器噪音攻关项目、后桥螺栓及半轴油封自动压装设备……每年,郑志明都在技术上进行创新,大大提升了汽车配件生产的机械化率和配件的精度。这些年,他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型和实用型专利各一项,多项成果获广西先进工艺装备及先进设备改造评比一、二、三等奖,郑志明本人也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广西劳动模范。
创新路上急先锋
从一名普通钳工到从事机器人装备研发制造,在旁人看来,其间或许经历太多艰辛,但在郑志明眼中,这不过是顺应产业发展的自然蜕变。支撑这个转变的,是一颗匠心。
2014年,以郑志明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当年,工作室便完成工艺装备自主研制项目18项,交付使用工艺、工程装备共24台套。其中,自主研发集成机器人工作站项目5项,投产设备9套;自动焊接专机项目3项,投产设备4台;装配专机项目8项,投产设备9台;其它工装设计项目两项,投产设备5台。自主研制工艺装备的交付投产,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1216.5万元,减少生产操作岗位40个。
此后每年,郑志明带着工作室成员,以自主研制项目超90项、投产设备超过100台套的速度,在创新的路上奔跑。
2017年,郑志明大师工作室的计划是改造3条以上的较大生产线,创新成果超50台套,产值超3200万元,通过创新实现减少操作岗位3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