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的守护之路
7月15日下午,在广西崇左市行政中心广场,各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当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广场瞬间沸腾,雄狮舞动、锣鼓喧天,壮乡儿女以各种形式庆祝这一喜事。
左江花山岩画是亚洲东南部规模最大、图像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岩画群。2000多年前,聚居于此的骆越人以不可思议的技术和方式在陡峭的崖壁上绘制了大量场面宏大、动感强烈、神秘而震撼人心的岩画。为了保护这片文化奇迹,一场声势浩大的花山岩画保卫战一直在进行之中。
宁明县境内的高山岩画是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38处岩画点之一,在与高山岩画隔江相望的濑江屯里立有一块牌匾,上面明文列出村民必须遵守的各项保护岩画本体及周边环境的条文。该村村民陆焕明告诉记者,他们对花山岩画敬若神明,从古时候起就已经有各种保护岩画的村规民约,并代代传承。在左江流域,守护花山的约定广泛流传,沿岸的村屯大都保留着类似的村规民约。
然而,经过2000多年的自然、地质环境变动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花山岩画也出现了岩体脱离、开裂,颜料风化、褪色等问题。为了防止岩画的进一步损坏,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左江花山岩画走上了一条有科学规划、有法律保障、有技术支持、有机构专管的保护道路。
1988年,宁明县政府着手修建花山保护站,正式拉开左江花山岩画科学保护与研究的序幕。20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左江花山岩画的保护高度重视。2004年,广西与国家文物局签署了有关花山岩画保护的协议书。此后12年间,国家文物局安排了上千万元的保护经费,先后完成了保护勘察研究、保护规划、岩画本体保护等10多项保护工程。
针对岩画本体出现的风化、脱落等问题,从2005年至今,广西分三期对宁明花山岩画本体实施了抢救性修复保护工程。“情况并不如想象的简单,花山岩画修复与以往的岩画修复有着本质的不同。”宁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朱秋平说,花山岩画独特的喀斯特地质形态和涂绘类的创作方式使其在修复保护上尚无经验可借鉴。
这是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自上世纪90年代初迄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组织了岩溶地质学、环境学、文物保护学、化学、工程学等多学科专家开展了20项专题研究,探索一条岩画抢救性保护和长期治理相结合的新路子。其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上海同济大学、上海德赛堡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等科研单位对修复岩画的材料进行了反复实验和加工,最终确定了一种名为水硬性石灰的材料作为岩体修复加固的黏合剂。
“这是一次典范性的工程,它使我国的岩画修复技术走到了世界前列。”朱秋平说。
“除了对岩画本体的研究与保护,多年来我们在遗产保护的机制建设方面也下了很大力气。”崇左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谢小玲坦言。2014年,遗产地政府崇左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崇左市花山岩画管理中心,其编制在2年间由4人增至16人。宁明、扶绥、龙州、江州4个县区也成立了专管的花山岩画管理局。经过多年努力,左江花山岩画已经建立了国家、自治区、市、县组成的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
为了加强管理,让岩画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岩画保护办法》、《宁明花山岩画保护总体规划》、《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总体规划》、《崇左市左江岩画保护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左江花山岩画的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4年,崇左市对岩画遗产区范围内的采砂、排污、垦荒、伐木、网箱养鱼等一系列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大力整改,其范围涉及沿岸的88个村屯。“如今,崇左市文物、土地、林业、交通、水利等多部门已经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每月定期深入遗产区实施预警巡查工作。”崇左市文物局局长陆桂芳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花山岩画的各项基础配套项目,包括预警系统和观景平台的建设,沿岸植被的恢复,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逐一进行中。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能够成功申遗,不仅是广西乃至中华文化的荣耀,同时也是对更好地保护左江花山岩画的督促。申遗成功当天,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黄宇表示,广西将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和要求,全面加强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首先要提升申报遗产区内37处岩画点的保护等级。”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赵晋凯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38处岩画点中,除宁明花山岩画已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余37处岩画点已申报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一步,将把这37处岩画点集中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为保障遗产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今年4月起,崇左市政府在遗产区内的乡镇(街道)、村庄的党政机关、学校、医院、事业单位、公共建筑、工业企业、城乡居民住宅等处陆续推广使用天然气、沼气、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希望把花山遗产区打造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型的绿色能源综合示范亮点,成为遗产区保护管理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