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南牛歌戏大放异彩
牛歌戏演出场面火爆
编者按:民间文艺作品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里。平南牛歌戏作为平南县境内现存古老的民间小剧种之一,已有500多年历史。牛歌戏发源于当地村民舞春牛、唱春牛传统,唱词多采用民间语言,唱腔中夹带浓重的平南地方土白话色彩,通过故事展示人性的真、善、美,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目前,平南县有牛歌戏剧团30多家。2008年牛歌戏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0月,平南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牛歌戏之乡”称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牛歌戏,看看今天的牛歌戏如何大放异彩吧!
家家户户看牛歌戏,表演到生动处,观众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演戏,要冲上台去主持正义,牛歌戏演员也有自己的“粉丝”。说起平南牛歌戏,故事很多,富有感染力。近日,记者到平南县探究这种古老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
起源于图腾崇拜
平南县文联主席谢世团是牛歌戏申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负责人之一。他说,牛歌戏是平南现存古老的民间小戏剧种之一,最初起源于图腾崇拜。在当时的农业生产社会,耕牛相对于人来说力大无穷,在南方水稻作区是农耕的主要畜力,对于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增加粮食收入有重大的贡献。村民自然而然对耕牛产生了崇拜。我市不少地方有拜祭牛神的节日,就是这种崇拜的体现。
谢世团告诉记者,牛歌戏的发祥地在大新镇四岩山,那里才是平南牛歌圣地。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生动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牧牛人张老二家的大黑牛在四岩山上死后变成了神牛,卧在山上的一座水潭边。后来,当地发生了瘟疫,但得益于神牛的保护,这一带人畜无恙,生活安康。于是各村各户都唱春牛、舞春牛,驱邪祈福,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现在的牛歌戏,最初也叫“牛场戏”。
初始形成的牛歌戏唱词、唱腔曲调简单,唱词多采用群众所熟悉的民间语言,唱腔中夹带浓重的平南地方土白话色彩。后来,在舞春牛的基础上吸收了桂南采茶的钱竹、花棍、扇子、手帕和表演台步等元素,以“牛歌调”为腔。牛歌腔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腔贯穿全剧,属单牌子音乐结构的民间小戏。唱词七言韵句,上句落在仄声,下句落在平声,唱完两句,用锣鼓钹序,承上启下,无管弦乐器伴奏。
牛歌戏分行不是很严格,通常分生、旦、老、丑四类。旦角用手巾,生角用扇子,武生拿一条棍子或刀枪,其余一般空手上场。旦角戴头盔,穿花布大襟衫,围一条红裙。生角扎花布头围,身穿花布长衫。其他以“唐装”衫来代替。
牛歌戏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积累形成的,富于生活气息。先在县内浔江两岸各乡村传唱,后来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周边的容县、藤县、桂平等地,形成一个方圆数百里的牛歌戏文化圈。
源于生活 服务生活
牛歌戏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牛歌戏唱的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流传下来的牛歌戏版本有民国时期的,更多的是解放初期民间艺人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这一时期的剧本从唱春牛发展到演绎古代的故事,主要是围绕伦理道德、家庭关系、为人处世、读书进仕、勤劳勇敢、公正廉明等主题展开,形成了许多经典的剧本,如《孟姜女》、《牛郎织女》、《穆桂英挂帅》等。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牛歌戏在内容增加了一些现代元素。比如增加了清洁乡村、计划生育、反腐倡廉、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等主题,形成了现代剧,这种富裕时代气息的现代剧,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有《刁蛮儿媳》、《封山育林》、《家和万事兴》等。
牛歌戏传承人之一、平南县大安镇文化站站长杨芝认为,牛歌戏在当时物质、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为村民提供了精神文化食粮,所以在民间流传甚广,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牛歌戏贴近群众生活,容易引起群众的共鸣。杨芝说,有一次,演员在台上表演的时候,演到奸臣作奸犯科、残害忠良的的情节,台下的群众群情激奋,有的群众甚至提着棍子冲上台去,想要殴打“奸臣”。有时演到孝顺父母、妥善处理家庭纠纷的情节,台下的群众频频叫好:“就是这样了!”“这样最好!”
简单易行 群众爱看
杨芝说,牛歌戏角色不多,一般一人可同时扮演多个角色,再加上它的舞台美术表现较为简单,在晒场或草坪或室内围个圆圈,挂一张布幕放一桌两椅,即可开演。
谢世团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平南县牛歌戏非常流行,村村都有牛歌戏剧队,全县有牛歌戏剧队300多家,特别是在浔江南岸的大安、大洲、大坡、镇隆、寺面等乡镇,一些村更是有几支牛歌戏剧队。除了在本地表演外,还应邀到我区容县、桂平、藤县、苍梧以及广东省的封开、郁南、云浮、罗定、高州等地演出。在平南当地,晚上表演的时候,全村老老少少都来观看,场面十分壮观。
牛歌戏传承人之一、牛歌戏演员李冬平说,每年的演出场次和拍戏加起来有200多场。每次演出戏台前面总是围满了人,多的时候有一两千人,少的时候也有几百人。
家在平南县西街、63岁的李 北海 说,年纪越大越喜欢这种古朴的戏剧,最近这几年一直都在看牛歌戏,家里的牛歌戏光碟就有好几十张,每天有空就播放光碟,看一看。
住在该县镇隆镇街上的蒙阿婆说,自己从小就爱看牛歌戏,一直到老都没有改变。“年轻的时候,只要听说周边村庄有牛歌戏看,不论多远,都要赶场。”蒙阿婆说,这些年生活条件好了,为了方便看牛歌戏,她购买了影碟机、电视机及牛歌戏光碟,在家里和其他戏迷一起观看、分享,这时屋子里总是围满了人。
说起牛歌戏受追捧的故事,谢世团还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早几年华艺包公牛歌戏剧团里有一位李姓的演员拥有一大批戏迷。每到过年过节家里总是堆满了各地戏迷送来的土鸡、土鸭等各种礼物。
目前,平南县共有牛歌戏剧团30多家,这些剧团长期活跃在平南县的农村地区,每年演出场次1200场以上,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 文化 生活。平南县也被评为“中国牛歌戏之乡”。
政府支持 健康发展
牛歌戏的广泛流传,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与平南县党委、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平南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协会授予“中国牛歌戏之乡”称号,该县各级领导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审定创建活动工作方案,过问创建工作的开展情况,跟宣传、 文化 部门的负责人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争创活动、如何让牛歌戏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起到教化民风的作用。
平南县目前有牛歌戏剧团30多个。其中,最为活跃的是平南华艺包公牛歌戏剧团,该团成立于2003年4月,现有演职人员40多人。平南县文联在2006年通过联系经济能人马华仲、彭桂强,帮助他们注册成立了平南华艺包公文化有限公司,又帮助公司物色演员、找民间艺人写剧本,选定导演,并联系广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广西音像出版社联合摄制发行牛歌戏光碟,使它成为了一个具有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牛歌戏专利”团。为了改善华艺包公牛歌戏剧团的办公条件,2010年,县文体局安排专款更新音响、服装和道具等。县文联获得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该剧团购买了一辆舞台车,方便演出,送戏下乡。
该公司老板马华仲说,公司每年出版发行50多个牛歌戏剧目150多集、光盘1000多万张,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 效益。
谢世团说:“牛歌戏剧《明珠皇后》于2005年9月27日正式公开出版发行,首批发行量达两万多套。”
据了解,目前,平南县80%农户经常播放观看牛歌戏光碟,全县乡村又掀起一股牛歌戏热潮。(洪星桦 张庆杰 邬裕 谢世团 莫新雄 马华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