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恭城县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纪实

18.08.2016  13:31

  农民变老板,农家变旅馆,果园变公园……这是广西恭城县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发展和创新生态农业模式的新转变。如今,恭城实现了从以生态产业发展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到以生态环境改善实现旅游富民的跨越,成为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典范。

  立秋前夕,记者来到莲花镇莲塘岭万亩月柿林,茂盛的树林里喜见一个个青色的小月柿挂满树枝。登上莲塘岭月柿林中的观景亭台,可见月柿林中掩映的一幢幢独具特色的花园式别墅,还有瑶族特色风雨桥、滚水坝和过坝梅花桩……感觉就像个美丽的公园。

  “这里就是恭城月柿产业核心示范园之一。”恭城县委宣传部周庆有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地村民通过政府引导,转变传统观念,因地制宜规模种植月柿数千亩,在全县率先推行月柿标准化种植,并发展月柿加工和产品开发,生产出冻柿、脆柿、柿饼等系列产品,有效带动柿农增收致富。

  穿过月柿林的环形村道和观光小道来到莲花镇竹山村委,村里修建的停车场、公共厕所以及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非常完善。随着当地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很多村民搞起了农家休闲旅游。

  莲花镇红岩村村民朱天佑是村里的青年致富带头人,他正经营着一家农家旅馆。“现在每年家里有20多万元收入,比以前每年单纯种植月柿的4万元收入番了好几倍。”朱天佑说,这是建设生态乡村以来,月柿种植实现产业化后带给他的巨变。在红岩村,像朱天佑一样的农民还有很多。

  竹山村党支部书记朱培铭告诉记者,红岩老村现存一至二百年左右的古建筑10座,独立老房子60座,还有拴马石、牌匾等古遗迹。村民通过集体协商,以“不忘起始、留住乡愁”的理念,对老村进行整体规划和保护开发,传承本土文化。

  正是看中红岩村良好环境资源优势,去年桂林大圩博物馆租下该村3000平方米成片旧房,预计共投资1000多万元,再建一个博物馆,开发旅游项目。“今年10月博物馆的一期将建成开放,可免费参观具有当地文化的工艺品,还提供住宿和餐饮等服务。”该项目负责人朱玲告诉记者。

  朱培铭说,红岩村依托生态新村和月柿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跳出“种果—卖果”的传统农业模式,充分发挥“品瑶乡月柿、赏柿园风光、喝恭城油茶、住生态家园”特色优势,走出一条“培育特色农业—建设绿色新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子。

  离开红岩村,路过自然风光优美的平安乡新街村委社山村。记者在社山村里走了一圈,发现整个村庄环境整洁干净。河边有上百米的风雨长廊,有不少人在这里喝茶、聊天、打牌以及垂钓。“我第三次来到社山村,只因这里风景太美,油茶太香,糍粑太好吃!”来自广西贺州的贺女士开心地说。

  “我们村一直养猪、养牛、养鸡鸭,并使用沼气池,沼渣用来养蚯蚓、种蘑菇,沼液和沼渣养鱼,给果树、蔬菜施肥,换来了青山绿水般的好环境。”新街村党支部副书记俸祥富说,这样一种“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被誉为“恭城模式”。

  去年,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在恭城召开。会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恭城模式”,得到了国务院、区、市领导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肯定。周庆有说,该县坚持“经济发展生态化,污垃处理减量化,村居改造乡土化”工作思路,积极引导群众开展生态治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生态化、低成本、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全县已建成20多个富裕生态家园新村。该县还获得“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等殊荣,以及联合国颁发的“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