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成为精准扶贫坚强力量 ——广西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扶贫新路径

13.12.2017  16:37

本报驻广西记者   郭凯倩

12月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凤立村的贫困户欧桂兰正在绣一幅壮锦花鸟图。这块20厘米×20厘米的绣片,她在带孩子做家务之余要绣六七天的时间,预计能带来300元的收入。2016年7月,欧桂兰参加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等单位组织的为期1个月的文化技能扶贫暨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班。“以前我们要带孩子,没办法出去打工。现在通过利用零碎的空闲时间增加收入、摆脱贫困,大家是很高兴的。”欧桂兰说。

最近,凤立村的扶贫干部、驻村第一书记费强忙着对村里即将脱贫的农户情况做最后的检查。当前正是2017年广西脱贫攻坚核验时期,各地市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冲刺。这个有着175户757个贫困人口的壮族村落,今年将有26户142人脱贫。

广西是国家重点扶贫省区。近年来,广西积极推进文化扶贫惠民富民工程,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精准扶贫新路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扶贫先扶志”显成效

昭平县是广西2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5年底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17087户。2015年底,昭平县黄姚镇的新寨村、凤立村、白山村、阳朔村、北莱村和昭平镇的马圣村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的定点帮扶村,包括费强在内的广西文化厅系统7名党员干部被派驻成为第一书记和扶贫干部。

一是通过派出单位的资源规划产业、引入企业,二是挖掘本地的经济能人‘先富带后富’,再就是配合当地市县的统一安排,成为我们扶贫的三大工作思路。”昭平县一位驻村第一书记总结扶贫工作经验时说。

扶贫先扶志。”群众观念的转变是驻村第一书记们普遍认为扶贫工作最难的地方。自从昭平与广西文化厅结对帮扶后,文化扶贫的优势凸显。广西文化厅以儿童教育为切入口,把当地幼儿园老师选送到南宁的文化厅直属幼儿园进行培训、提高水平,让群众切实得到实惠,使扶贫工作队与群众的心紧紧相贴。“老百姓很朴实,你对他好,他很明白,就会支持你工作。文化在这时发挥的作用明显。而定期的扶贫主题的文艺演出和活动宣传,让老百姓实现精神上的更大转变。”贺州市政府办公室派驻北莱村的第一书记何建伟表示,很幸运和广西文化厅联合驻村扶贫,成效显著。

因为家贫,白山村张某兄弟4人是村里出名的单身汉。第一书记左高军进驻白山村后,通过和村里的经济能人沟通、规划,挖掘当地非遗资源,建设起玉泉洞天酿酒产业。左高军多次走访张某,并安排他进入酒厂当酿酒师傅。“分红+工资”让张某的生活日渐好转,前不久还娶上了媳妇。

两年过去,6个村发生极大改变。2016年核验,由广西文化厅帮扶的6个贫困村共有223户956人实现脱贫摘帽。正在进行的2017年核验,将有更多的贫困户实现脱贫。

让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还有2015年前来挂职昭平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广西文化厅人事处副处长刘瑜明的转变。以前,刘瑜明不喜热闹不善言辞;现在,他已经能够“口若悬河”地详细介绍当地的扶贫工作。“我们扶贫干部要与群众交心、要向各界争取支持,不说话不交际肯定不行的。”刘瑜明笑着说,很多扶贫干部也是被逼着变得“能说会道”的。

非遗产品成脱贫“明星

欧桂兰和凤立村姐妹们一起参与的扶贫项目采取“党委政府+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的模式,由广西文化厅监管、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全面运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还开设“第一书记农副产品专营店”来销售这些产品。金壮锦公司董事长贺卡介绍,2012年,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计划就已在全区启动。这个计划通过挖掘民族织绣技法,选取贫困乡村作为试点,向当地妇女传授技法,培育刺绣村。由此,妇女不需要离家外出打工,每个月就能增加1000元左右的收入。而在国家级贫困县昭平,2017年人均年收入3100元即达到脱贫标准。

通过政府监管、企业运营文化产品来带动村民脱贫的还有“国家级贫困村”崇左市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2017年1月,由宁明言之旅游工艺品有限公司发起,耀达村97户农民参加了岜莱贝侬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开发当地非遗产品手工红糖等土特产和工艺品为主,并吸引了44户贫困户入股参与。12月初,合作社签署了一份合同:2018年供应外地某公司手工红糖500吨,合同金额1000万元。就在这次验收中,参与合作社的34户100余人确认脱贫。

十指翻飞,彩线交叠……不一会儿,一只色彩斑斓的绣球在年逾古稀的广西一级民间工艺师黄肖琴手中出现。百色的靖西市旧州镇有着远近闻名的“绣球一条街”,其绣球产业兴旺,全镇从事绣球生产的有1000多人,年生产绣球20多万个,年产值近300万元,绣球成为旧州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成为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旧州也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

从2016年起,广西文化厅投入近1000万元专项经费,扶持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培训、扶持了靖西绣球、融水苗族服饰、五通农民画等特色文化产业。

政府投入推动全面转变

2016年起,广西坚持在扶文化、振精神、扶智力上下功夫,持续组织文艺院团到贫困地区乡镇、村(屯)开展“唱响八桂中国梦”艺术精品惠民演出。据统计,广西2016年开展下乡惠民演出达2700场次,服务群众300万人。

同时,从2016年起,广西实施“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等多个建设项目,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

据统计,2016年广西文化厅整合投入贫困地区的资金超过2.5亿元。

广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探索出具有丰富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扶贫惠民发展路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扶志扶智,使贫困地区群众过上美好新生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严霜说,文化正成为广西助推脱贫攻坚的坚强力量。

兴宾区:扶贫“传帮带” 增收脱贫快
  广西日报来宾讯 兴宾区城厢镇平安三香村贫困户刘农业厅
富民兴业 乡村展新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