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再生稻,复兴正当时

07.11.2014  08:38

 

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的“超级稻+再生稻”千亩示范基地里,农业部门通过对比试验,探索一季超级稻何时播种最适合蓄留再生稻的生长。 

 

  民间父母教育调皮的孩子有一句俗话:“你若有出息,割过的稻桩也会长谷子。”

  如今,让“割过的稻桩长谷子”已不是稀罕事。10月28日,灌阳县在一季稻收割后的稻桩上培育出来的再生稻,最高亩产483.3公斤,千亩示范基地平均亩产402.2公斤,超过我区晚稻的平均亩产量。

  再生稻,广西乃至全国保粮增收一颗具有历史沉淀的“新星”,复兴正当时。

  A

  前世

  面积大萎缩 三大因素成制约

  再生稻是一次播种、两次收获的水稻栽培技术,在中国有1700年历史。

  广西在1986年,就开始推广“杂交中稻+再生稻”的栽培技术。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大蓄留面积曾达到70多万亩。据了解,1996年,全区再生稻种植的亩产由1986年的55公斤提高到171.3公斤。“这为广西粮食增产及解决山区群众温饱作出了积极贡献。”自治区相关负责人说。

  但到本世纪初,全国再生稻种植面积大幅萎缩,广西最低时才有10万亩。专家分析,再生稻发展受到优良品种、栽培技术、劳动力短缺三大因素制约。如今,对再生稻来说,前两大难题已经解决,其复兴,仅差劳动力短缺与政策支持的最后一关。

  B

  今生

  亩产年年高 米香价优市场好

  10月28日,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的“超级稻+再生稻”千亩示范基地传出喜讯,我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当日对再生稻现场测产验收,最高亩产483.3公斤,比去年增产150多公斤,增幅高达31%。

  记者在联德村的千亩示范基地远远看去,“稻海”就像是一片晚稻田,走近一看,却全部是头季超级稻稻桩上抽发出的再生稻。

  基地不远处,插着一块标识牌,上面标识着每块地所种植的超级稻品种。专家介绍,这里是袁隆平院士2012年启动的超级稻第四期高产攻关基地,通过对再生稻在不同品种超级稻上蓄留生长情况进行对比,目前筛选出了Y两优系列、优航1号、Q优6号等适合在广西蓄留再生稻的超级稻品种,其增产潜能是原来蓄留再生稻的普通水稻品种无法比拟的。

  近几年,广西在灌阳、田阳、三江等地开展再生稻新品种筛选、促芽肥、留桩高度、壮蘖肥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初步摸索总结出“高海拔高留桩,低海拔低留桩”等适合当地再生稻生产的技术措施,各地不少百亩示范片的平均亩产都达到了300公斤以上。

  联德村村民蒋继秋家种的超级稻中稻和再生稻,年年在测产时都拿第一。她说,再生稻省去犁耙田、播种、育身、插秧、中耕等诸多生产环节,因此,家里的年轻人都在城里工作,家里5亩水田只需要她和老伴就能料理。2009年,他们开始尝试种植再生稻后,亩产由原来的1000公斤逐年增产至现在的1400多公斤,每亩成本却减少了400多元。“在一季稻收割之前,我们撒定根肥,收割后的一个星期内再喷一次农药,然后就不用管了。”

  当地人介绍,再生稻米质特好,饭香可口,但目前灌阳的市场上还没有销售,因为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不多,农户都不舍得卖,只当作自留粮食。据了解,在四川省,再生稻米的市场价格通常比头季稻稻米每公斤要高出一两元,种植再生稻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C

  复兴

  多打一造粮 机收技术待攻关

  一季稻热量有余而种双季稻热量又不足的一季中稻地区,最适合发展再生稻。

  按照这一指标,广西每年有中稻面积200多万亩,收获中稻后约有2/3的田块,即每年有130万亩以上的中稻田可以蓄留再生稻。自治区农业厅专家测算,现在广西再生稻平均亩产只有150公斤左右,与谢华安院士亩产四五百公斤的示范田比,差距甚大。如果广西再生稻面积恢复扩大到100万亩,平均亩产提高到300公斤,总产稻谷将达到30万吨,就相当于满足100万人一年所需的口粮。

  再生稻保粮增收的重要意义,目前已得到广西乃至全国相关部门的重视。自治区农业厅专门在灌阳召开全区再生稻生产现场会,要求各级农业部门以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把再生稻生产作为一造粮食生产来抓,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推动全区再生稻生产恢复扩大到5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

  谢华安院士说,目前推广种植再生稻最大的难题就是劳动力短缺,而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得解决头季稻机收技术。

  记者在联德村千亩示范基地看到,人工收割头季稻蓄留的再生稻长得整齐浓密,而机收的稻田里再生稻长得稀稀拉拉,结穗很少。专家解释,机收头季稻时必须排干田里的水,收割机的履带还会压坏部分稻桩,而且以现在的机收技术,稻桩的高度无法很好地控制,这些因素必然会影响再生稻蓄留的质量。

  “再生稻人工收割一亩要450元,而采用机械收割只需120元。人工收割费用是机收的3倍。”这笔账简单易算,因此加快推广适应于机收作业的再生稻,是复兴再生稻的唯一出路。

  据了解,近年来,全国再生稻研究最权威的谢华安院士团队,一直致力于组织南方各省农艺与农机专家协作攻关,设计研制窄履带收割机,筛选生育期短、适合低留桩良种,研究低位芽萌发机理和配套栽培技术。

  灌阳再生稻测产验收当日,千亩示范基地里探索试验的“一季超级稻+再生稻套种玉米”种植新模式,让机收蓄留再生稻又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记者看到,稻田里被收割机轧坏的地方种上玉米,玉米吸收田里的绿肥,相辅相成。今年头季超级稻实测最高亩产961.3公斤的田块,其再生稻亩产三四百公斤;套种玉米预计亩产鲜重750公斤以上,按每公斤3元计,仅玉米亩产值就有2250元以上。灌阳县农业局负责人表示,这种种植新模式,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明年将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