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小虫“吐”出大产业——提升广西农产颜值·桑蚕篇

02.03.2018  11:51

  全国每4棵桑树就有一棵长在广西,全区蚕茧产量约占全国50%,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连年居全国第一……在我区,桑蚕这条“小虫”,吐出了一个大产业,并在由大变强之路上昂首前进。

  “我们坚持以建设蚕桑产业强区为目标,重点抓好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加强蚕桑资源多用途开发应用等,推进广西蚕桑产业优化升级拓展提升。”自治区农业厅主要负责人说。

  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布局。为推进蚕桑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我区目前已基本建成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优势产区和河池、南宁、来宾、柳州、百色、贵港6个蚕桑生产重点市。在全区主要蚕桑生产市、县建成24个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蚕业示范基地,20个蚕桑标准园示范基地,6个农业(核心)示范区,示范推广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等,辐射带动我区蚕桑产业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两年来,我区农业部门积极抓好院士工作站、广西蚕业研发人才小高地等11个科技平台建设,并与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科技攻关,合作开展蚕学基础研究、热带亚热带蚕业技术研发、新技术示范推广、高层次人才培养。

  加快蚕桑新品种选育。通过加大对蚕桑种质资源引进收集与创新筛选工作的力度,积极推进新品种多元化选育研究。两年来共收集和创新形成优质、多抗性、适宜人工饲料育等特色家蚕品种资源12份,引进收集浙江省、安徽省以及象州县、蒙山县等区内外桑树品种(种质)60份。

  加大蚕桑生产技术研究。创新集成了桑园密植速成丰产、冬夏剪伐无干养成、综合防控蚕病、二段高温催青、三期饲养管理的亚热带蚕桑种养生产模式及其配套技术。研发了小蚕共育自动化生产线、塑料蚕框、条格蔟、木质方格蔟、毛刷式摘茧机等一批省力化新机具。

  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的同时,有效提升良种供给。重点加强广西蚕桑良种繁育与试验示范基地等10家区域性重点蚕种场和8家规模化桑苗繁育基地的建设。目前广西桑蚕原种年产能达到20万张、一代杂交种年产能600万张;桑树新品种繁育基地制种园面积500亩,年生产桑树新品种种子0.8-1万公斤,可育苗8-10亿株。全区蚕桑良种率达到100%。

  蚕桑良种品牌打造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桂蚕”品种广西市场使用占有率超过95%,“桂桑”“桑特优”系列桑树品种约占广西桑园面积的85%。

  提出“立桑为业”的新战略新决策。注重蚕桑资源开发利用,拓展提升新兴功能用途,拓宽产业发展之路。

  加大推进饲料桑研发。目前开发出桑微贮饲料的生产新技术1套,研发出桑微贮饲料的生产线2条、桑微贮饲料饲养黑山羊、肉牛和土鸡的新应用技术3个,制定《桑枝微贮饲料加工技术规程》1项,打造试验示范基地4个,探索总结桑微贮饲料应用新模式2个。忻城县用桑枝条、桑枝粉喂牛,凌云县利用桑叶喂养鸡、鸭、豚狸,都安瑶族自治县利用桑叶养羊等,均取得初步成功。

  加快开发食药桑用途。目前我区已引进和培育大型桑果、桑叶食品加工企业3家。研发出桑椹水牛奶酸乳、桑椹荔枝混合饮料等6个新产品;象州县引进桑果酒加工等企业建立果桑基地1000多亩;平果县引进企业建立桑果汁加工生产线,建立1500多亩果桑基地;桂林市农科院和柳州市农科所通过建立果桑基地30多亩,配套其他相关服务设施,形成果桑休闲观光农业模式。

  发展生态桑园,既可以保水固土、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空气质量,还可以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新产业。在百色、河池等地,不少原本因石漠化严重而裸露的地表,如今穿上了绿色“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