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打好产业扶贫硬仗

03.05.2018  07:13

  全区105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市、区)均确定了“5+2”特色产业,5000个贫困村确定了“3+1”特色产业;

  2017年,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园)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超过10万户,示范区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当地其他农村居民提高20%以上;

  2016年和2017年,广西有近100万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立足资源禀赋,我区坚持因地制宜,狠抓特色产业,基本构建了“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产业扶贫逐渐挑起了脱贫攻坚的“大梁”,打响了一场场脱贫攻坚的硬仗。

  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对脱贫攻坚高度关注,多次带头深入贫困地区调研,检查指导工作。《广西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明确了自治区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实施的工作机制,各单位“一把手”是本单位脱贫攻坚任务的第一责任人。

  《关于加快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村民合作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扶持的指导意见》……广西产业扶贫出台政策之多、覆盖范围之广、支持力度之大可谓“空前”,成为强有力的支撑骨干。

  自治区拿出了真金白银,2017年下达市县扶贫资金169.46亿元(含政府债券),其中有35.92亿元用于产业扶贫支出。

  各地在产业扶贫方面也下了“血本”。2017年,南宁市投入产业扶贫财政资金10.83亿元,百色市投入3.65亿元,都安瑶族自治县投入1.84亿元,大新县投入1.8亿元,上林县投入1.6亿元,兴业县投入1.5亿元,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我们给贫困户提供担保,方便他们向银行借钱入股。公司给贫困户入股本金8%的年度分红。”大新县利农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目前,该养猪场直接扶持贫困户600户,年户均增收4000元。还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生猪健康养殖和相关产业,增收250万元。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自治区农业厅加强指导和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推广订单帮扶、股份合作、生产托管等龙头带贫模式,让广大贫困群众分享更多产业发展红利,一批扶贫“龙头”逐渐成为带动脱贫的“火车头”。

  为培育更多“火车头”,2017年,广西启动“千企扶千村”活动,建立了3000多家企业的企业库、5000多名产业技术专家的专家库、500多个产业扶贫项目的项目库。自治区农业厅和投资促进局联合开展“精准招商百日行动”“加快推进项目实施百日行动”等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一批强优企业及项目落户贫困村。54个贫困县共签约项目75个,总投资额达159.7亿元,“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贫困户受益”效果日益显现。

  “今天学到的知识对我养鱼太有用了,消除了我许多疑惑。”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后,融安县长安镇泗朗村贫困户张子益非常兴奋。

  融安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养殖技术员龙望朝说,他们经常开办技术培训班,向当地群众讲解土鸡、生猪、田螺等养殖技巧,广受欢迎,“培训班常常座无虚席”。

  善用科技,事半功倍。2017年,全区选聘2959名科技特派员,组成21个产业科技服务团队,科技服务覆盖全区所有贫困村,指导建设农林科技示范基地4943个。持续开展“春季脱贫大行动”和“秋冬季大培训”,培训贫困群众37.5万人次。

  尽管成效喜人,但我区产业扶贫中还面临贫困户自主发展能力不足、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依赖思想和观望心态严重等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切实解决。

  “下一步,我们要强化政策措施落地,树立市场经济思维,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将广西丰富独特的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增收。”自治区农业厅负责人表示。

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扶贫开发,落实靠基层,支撑在人才。政府
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扶贫开发,落实靠基层,支撑在人才。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