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博物馆 为观众烹制端午“文化餐”
小朋友们划起旱地龙舟欢度端午节。
在刚过去的这个端午小长假里,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了两场颇具特色的活动:“粽情端午”游园竞技和“匠心神韵”——探秘侗族木构建筑,给大小朋友带去了满满的端午文化的同时,也让大家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1
“粽情端午”游园竞技欢乐多
6月9日上午10时许,广西民族博物馆“粽情端午”游园竞技活动邀请的20组家庭准时到场等候。由该馆讲解员晓文主持的端午知识小课堂率先开讲,“端午起源到底有多少传说?”“端午除了吃粽子还有什么传统习俗?”“中国这么大,各地人民的端午都是怎么过的?”……经过晓文老师的仔细讲解后,大家都学到了不少有关端午节的知识。接下来,为了检验大家掌握知识的情况,就进入了知识抢答环节,20组家庭分为红蓝两队,由小朋友负责抢答,答对者可获奖励一个粽子。
几轮比拼下来,红蓝两队的队员难分伯仲,于是又进入“比手画脚猜端午”环节,看看哪组的小朋友猜得快而准。猜词过程中,红蓝两队的小朋友们都绞尽脑汁、各出奇招,连旁观的家长们也都忍不住纷纷支招帮忙,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结束了智力比拼的环节,最后迎来当天活动的压轴大戏——旱地龙舟竞速。只见红蓝两队的小朋友手举“龙舟”模型,脚踩板鞋,口里齐喊着“左右左”统一步伐,向着目标粽子进发……在挥洒汗水和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端午节。
2
风雨桥上感受“匠心神韵”
三江侗族木制建筑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工艺堪称一绝。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三江最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恰逢端午小长假最后一天,广西民族博物馆特地在室外展示园古色古香的风雨桥上,让观众们与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当天,提前报名参与的10余名观众如约而至。活动一开始,广西民族博物馆的讲解员小姚首先带着大家参观了露天展示园里的侗族鼓楼、风雨桥和戏台,边走边向大家讲述这些侗族传统建筑的神奇故事,让观众们有一种如临侗家村寨的感觉。
当参观到独柱鼓楼时,鼓楼中心巨大的立柱让大家惊叹不已。当得知这样高大的建筑仅凭一根立柱和相互承接联结的木质结构支撑起来时,大家更是纷纷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表示叹服和赞美。在走到风雨桥时,小姚特地带着大家在风雨桥的上下两层都走了一遍,让大家知道风雨桥下方通道是专门给家畜建的。
参观结束,到了大家动手的时间。这次,广西民族博物馆特别邀请到来自三江侗乡的工艺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孝军,教大家现场搭建干栏建筑模型。“这些建筑不需地基,只要工匠将榫卯结构和杠杆原理运用好,便牢不可摧。”听完工艺师的介绍,观众们分为4个小组,你一锤子我一榔头地照着图片开始进行搭建。在分别搭建的工作完成后,大家齐心协力将四个部分拼接起来,组合成了一个精巧美观的干栏建筑模型。
活动结束后,不少观众仍不愿离开,而是围着工艺师们不停地请教,或是探讨搭建木构建筑的技巧,或是关心这门技艺的发展现状,或是一起追忆侗族悠久的历史传统。
记者了解到,广西民族博物馆三楼“匠心神韵”展厅中的“非遗天天见”——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展演正在进行中,欢迎想一探侗族工匠精巧绝伦建造技艺的观众前往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