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整市推进”扶贫产业开创“治贫”新路
扶贫产业如何避免“小打小闹”?
——广西河池市“整市推进”扶贫产业开创“治贫”新路
扶贫资金“各自为战”、扶贫产业“小打小闹”、扶贫思路常换“频道”……面对扶贫攻坚工作中常走的“弯路”,位于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广西河池市在扶贫攻坚中“咬定青山不放松”,3年整合扶贫资金4.5亿元,在贫瘠的大石山区种植200多万亩核桃,使80多万贫困人口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整市推进”核桃产业 扶贫产业不再“小打小闹”
河池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里还是严重的石漠化地区,石漠化土地比重超过60%,部分居住在大石山区中的农民缺乏可持续的经济来源,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甚至连口粮都得不到保障,至今仍有贫困人口80多万。
针对过去扶贫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贫困户返贫率高的现象,2012年河池市委、市政府决定,整市推进符合当地实际的核桃产业。“3年过去了,河池市核桃产业从2012年的十几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15万亩,新增200万亩。按照200万亩规模计算,核桃进入盛果期后,全市核桃产值将超过30亿元,主产区农民可人均增收5000元。”河池市核桃办常务副主任韦御敏说。
记者在凤山县凤城镇弄者村的一个山坡上举目望去,视线所及尽是郁郁葱葱的核桃林,一棵棵高大的核桃树生长在石头缝里,不少已是幼果满枝头。弄者村党支部书记罗文志说,全村共种植核桃5000多亩,人均面积达2亩。“过去在山坡上种玉米,每亩收入只有100多元。”
罗文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丰产期,每棵核桃树可产干果5公斤左右,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每公斤40—50元计算,每棵树产值在200元—250元之间,一亩核桃的收入在6000元—7500元之间。“如果家家都有2亩核桃树,岂不成了‘摇钱树’。”罗文志笑着说。
“核桃耐旱、耐瘠,适合在石缝等恶劣环境中生长,家家户户都能种植,因此适合作为帮助石漠化大石山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产业。如果每个贫困户有10棵核桃树,起码保证有2000元以上的纯收入。”河池市扶贫办副主任蒙红宁说。
从今年起河池市核桃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市里正在全面开展核桃“管护年”活动,以实现“三年种植,三年强管,三年丰果”的奋斗目标。
核桃产业成为整合扶贫资金的载体和“抓手”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河池市自2012年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以来,全市共筹措核桃产业发展资金4.5亿元,为群众无偿提供核桃苗木、挖坎和肥料等补助。
在河池市挂职市长助理的广西大学林学院教授赖家业说,扶贫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是扶贫产业“小打小闹”的重要原因。农业部门可支配资金总量小,用于扶持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农业项目往往单个投入少,规模小,实施后辐射带动范围有限,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
“就是因为产业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导致贫困户返贫率高,难以从根本上脱贫。比如,前些年我们考察发现养鸽子收益高,于是扶持贫困户养鸽子,没想到遇到了禽流感,鸽子养得好,就是卖不出去,等市场好了,再劝农民养,可是劝不动了。”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扶贫办主任覃证荣说。
河池市委书记黄世勇说,扶贫产业要成为整合资金的载体和“抓手”,有大资金才能有大产业。虽然扶贫资金分散在各个部门,但是地方政府并不是不能有大作为,关键是要找准扶贫产业。
有规模只是第一步,河池市核桃产业一开始就立足于市场导向。韦御敏介绍,河池市核桃产业发展有健全的队伍体系,市级、11个县(市、区)都成立领导小组和核桃办,在139个乡(镇)成立核桃技术服务站,种植面积200亩以上的村配备1名以上村级技术员。
“核桃三分种、七分管,未来要想真正成为脱贫致富产业,还要在延长产业链和市场拓展上下工夫。今年河池市将建立核桃研究院,为全市核桃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并探索核桃深加工模式。”赖家业说。
发展核桃产业需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
核桃虽然收益期可以长达上百年,但要八九年才能到盛果期,对地方领导来说,发展核桃产业无疑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2013年底,河池市的一些网络论坛上出现质疑核桃种植的声音,网民担心核桃不挂果,甚至指责政府官员种核桃是追求政绩。面对这一集中爆发的网络舆情,河池市领导不回避、不推诿,通过公开征集网友代表、下乡实地采访调查的办法,还原事实真相,回应民众猜疑。网友代表考察归来,黄世勇与他们面对面座谈,倾听他们的心声,回应他们的担忧。
黄世勇说,发展这样一个大规模的产业,一方面要发展林下套种和早熟品种,让农民每年都有收益;另一方面也考验着地方党委政府的决心,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克服急功近利心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
赖家业说,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往往是“难啃的硬骨头”,在这些地方发展扶贫产业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的产业甚至需要几任领导接力,这样扶贫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