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特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内容提要:东兰县武篆镇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特色文化名镇建设成绩斐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以武篆镇特色文化名镇建设的实践经验为样本,总结特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剖析普遍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广西特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更上一层楼。
建设广西特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布置。自2011年启动广西特色名镇名村建设以来,全区累计开展了90个特色名镇名村创建工作,截至2016年3月,已有60个镇村获评“广西特色生态旅游、特色文化、特色工贸、特色生态(农业)型名镇名村”称号。其中,昭平县黄姚镇、东兰县武篆镇、灵山县大芦村等13个镇村获评“广西特色文化名镇名村”。纵观这13个特色文化名镇名村,尤以东兰县武篆镇为最具代表性,它集“红色革命文化、民俗风情文化、多彩长寿文化、生态旅游文化、音乐铜鼓文化”于一身,多元文化交织融合,交相辉映,灿烂夺目,极具特色;它配套设施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构筑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产品销售、民俗演艺等产业链,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诚然,勿用讳言,武篆镇乃至全区的特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事业,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
“窥一斑而知全豹”。下面,谨以东兰县武篆镇为例,总结广西特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剖析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广西特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取得更大成绩。
一、建设成效
武篆镇位于河池市东兰县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是中国早期三大农民运动领袖之一韦拔群的故乡,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全镇下辖15个行政村,267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壮、汉、瑶、毛南、苗等5个民族,总人口2.7万人,总面积371平方公里。2011年以来,武篆镇以“大力弘扬拔群精神、打造红色旅游重镇、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建设平安和谐武篆”为主题,做到“三高五到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组织领导到位、保障措施到位、宣传发动到位、质量把关到位、资金管理到位),扎实开展特色文化名镇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列宁岩、魁星楼和韦拔群故居等景点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名录、国家4A级景点;分别荣获全国重点镇、全国新农村十佳魅力乡村、全国行政规划试点镇、全国异地养老度假基地、广西特色文化名镇、广西文明乡镇、广西和谐乡镇、广西山歌之乡、广西“南珠杯”竞赛特等奖、河池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14年6月武篆镇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广西特色文化名镇”。经过特色文化型名镇建设后,武篆镇的整体风貌凸显,文化搭台红色旅游唱戏,初步实现了以创建特色文化型名镇推动多元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风貌改造综合成效明显。在名镇建设过程中,注重规划先行,积极探索和创新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土地使用、公共设施、公共卫生、绿化监护、社会治安、安全生产、计划生育、文化教育、集体收支等方面管理,倡导文明风尚,实施风貌改造,处处呈现出壮家名镇的靓丽风采。镇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和文化广场崭新漂亮,环镇混凝土道路平坦宽敞,农户庭院壮家特色门楼、外墙立面浮雕装饰和花窗等壮家民俗韵味十足,房屋外立面白墙青瓦、格调一致,庄重朴实,镇前水渠景观大气,镇前园林绿化名贵树种多样聚集,富于观赏;镇前池塘鱼鸭戏水,镇旁果园成荫、蜂蝶起舞,生态农业果实累累;镇容整洁,彰显“红色武篆、生态武篆”的特色文化名镇新风貌,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样板。
(二)基础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11年以来,武篆名镇建设共实施项目15个,计划投资2518.6万元,实际完成投资2972.5万元。重点实施镇区625户房屋外立面改造、敬老院维修、远程教育广场、红军塘修缮、20米大道硬化绿化、旧车站拆除建成文化长廊、文化中心广场工程、人行道改造项目、镇区电网改造工程、垃圾中转站、兰迁河堤路建设、兰迁古桥保护以及特色产业扶持项目等,全镇20户以上自然村屯率先完成屯屯通道路目标,成为社会各界莅临观光旅游、参观学习的新名片。
(三)红色文化品牌蜚声区外。武篆镇通过组织承办广西拔群杯篮球比赛和举办“河池红色之旅——万名青年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暨红色火炬传递、“三月三”河池歌王山歌会、重阳节“祈福大典”、江平村端午节月亮河主题活动等具有鲜明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活跃了镇村文化体育氛围;通过对列宁岩、魁星楼和韦拔群故居等革命文物景点的修缮建设,美化了红色文化景点;通过对地方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宣传,丰富了红色文化内涵。2011年,这些文物景点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名录,吸引了区内外更多游客到武篆镇参观学习旅游,武篆镇的红色文化品牌知名度大幅度提高。
(四)生态文化品牌逐步打响。武篆镇江平村与巴马县毗邻,位于世界长寿圣地盘阳河的上游,这里河水清幽,鱼鸭嬉戏,翠竹摇曳,白鹭成行,果园飘香,风光优美,气候适宜,环境优美,镇容整洁,民风淳朴,空气潮湿度、年平均气温均处于人体适宜的黄金分割点,是老年人最佳的度假疗养地。在江平村重点建设月亮河长寿村度假公寓及疗养中心、鱼乐世界、伴岛花园、太极河等景区景点,同时实施月亮河漂游、月亮河夜景、观音山观景台、拉崖休闲园、民俗风情表演、汽车营地、弄场高尔夫、镇风镇貌改造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水、电、路和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江平村的生态文化品牌逐步打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人”来该村旅游居住。
(五)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提速。一是经济收入稳步提高。经过精准识别,武篆镇的贫困发生率从“十二五”初期的73%下降到现在的的13.9%;2015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30元,与2011年3225元相比提高了60.2%。二是社会管理逐步完善。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镇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几年来没有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或群体性事件,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发展指标提升强劲。全镇家家户户基本实现自来水,镇区绿化和庭院绿化、果园建设品味提升,环镇道路平坦整洁,环卫设施完善,排污、垃圾收集畅通,镇容整洁。四是基层共公设施健全。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卫生室、图书室、会议室、健身场地、篮球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覆盖全镇,功能基本健全。各项社会发展指标达到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要求,名列全县前列。
二、存在问题
武篆镇在建设广西特色文化名镇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还有一些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一)文化产业,有待开发。
武篆镇的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极具特色,但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却相对滞后,未能形成特色文化产业规模集群。
一是红色革命文化缺乏配套产业。武篆镇拥有魁星楼、列宁岩、银海州、韦拔群故居、陈洪涛故居等众多中国革命遗址遗迹,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红色革命文化品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至今只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尚未形成红色文化产业,没有开发出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配套产业、产品。
二是音乐铜鼓文化产业规模小。武篆镇的退休老干部黄仲裕同志,退休前曾先后在河池市歌舞团、群众艺术馆工作。他一生酷爱民族乐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开始研制铜鼓、四弦胡和石琴等民族乐器。把小铜鼓改造成一套乐器,扩展它变成大小不同,一个就是一个音,变成打音乐的铜鼓。在北京科技成果展中,黄仲裕研制的琤尼、石琴等乐器获得专家一致好评,被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等荣誉称号。但是,黄仲裕老师的家庭作坊式生产,使得音乐铜鼓、琤尼、石琴等民族乐器至今未能形成产业规模,市场推广较慢。
三是民俗风情文化整合乏力。武篆镇具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比如增量补寿文化、三月三歌圩文化等等,这些优质的文化资源一直处于原生态状态,对民俗风情文化产业的开发、包装、品牌打造等工作至今尚未真正起步,未能转变成为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文化产业、产品。
(二)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武篆镇号称“广西特色文化名镇”、“广西山歌之乡”,武篆民谣、勒脚歌、长歌、排歌、壮歌、汉歌等山歌形式丰富多彩,曲调优美旋律迷人。著名词曲家高守信和麦丁老师以武篆民谣为基调创作的《壮锦献给毛主席》唱响大江南北。还有,武篆的音乐铜鼓、民俗风情等优秀文化遗产,都充分说明了武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文化遗产。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武篆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
(三)扶贫产业,规模较小。
近年来,武篆镇积极整合资源,引导、扶持群众发展食用菌、番茄、山楂、生姜、罗汉果、茶果、墨米、粳米、富硒米、甘蔗、珍珠李、种桑养蚕、养羊、养鸭、养猪、养鸡、养牛、养鱼、养蜂等18类特色高效扶贫产业,做到“一村一名品”,“户户有产业”,特色产业呈现遍地开花之势。目前,武篆镇的黑山羊、黑山猪、食用菌、山茶油、核桃等特色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全镇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但是,武篆镇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优势品牌,规模效益也不很明显。
(四)基础建设,尚待加强。
近年来,武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建设的层次还比较低,区位优势不够明显,与沿海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高速路网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三、意见建议
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特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双管齐下,强力推进。
(一)转变思想观念,延伸产业链条。广西特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切实加大思想教育宣传力度,坚决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把广西特色文化名镇建设的立足点放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全方位参与名镇建设。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的前提下,结合革命传统教育课题,引进实力企业,合作开发共赢,重点研究、开发和包装好红色革命文化、音乐铜鼓文化、民俗风情文化的配套产业、产品、纪念品、工艺品、舞台歌剧等文化产业品牌,延伸产业链条,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红色文化产业带来的富裕和繁荣。
(二)注重人才培养,传承特色文化。广西特色文化名镇名村,尤其要注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是弘扬好民族文化。利用悠久的历史文化、奇异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红色文化和独有的生态文化资源,大力挖掘、宣传、弘扬和保护好优秀文化遗产,全力打造武篆红绿彩“三色”品牌。二是培养好文化接班人。坚持政府引导、学校参与、家庭支持、社会共建的原则,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协调,通过举办歌王进校园、山歌音乐课、班级山歌兴趣小组、校园山歌会、魁星楼歌圩、江平歌圩、东里三潭歌圩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和长期熏陶,激发他们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爱好,自觉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三)培育特色产业,打造名镇名品。
广西特色文化名镇名村,必须培育叫得响的产业名品。应当双管齐下、多措并举,在抓好商品生产的质量和数量的同时,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制度,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进而打造亮点、建立品牌。要加强商品的营销网络建设,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与品牌包装公司商洽,规划设计品牌包装,通过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品牌加盟等先进营销模式,重点鼓励和培育武篆油团、红薯粉、豆腐圆、山茶油、马鸥、图绞等武篆地方特色品种品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敢于竞争、走向全国,最后煅造出一至两个在全区及至全国叫得响的、名片式的特色优势品牌。
(四)加强路网建设,提升区位优势。
广西特色文化名镇名村,离不开便利的交通条件。要进一步加强村屯道路硬化建设工作,加快二级公路、高速公路建设步伐,争取规划建设旅游高速铁路,尽快形成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集农村公路、二级公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于一体的新型路网格局,提升武篆镇在全区乃至全国的区位优势,提高革命老区的发展动力和能力,增强社会的发展后劲,建成名符其实、特色鲜明的广西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