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步入快车道
资料图
编者按 广西作为我国最大的糖料蔗和蔗糖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是我国糖业安全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在进口糖的低价冲击下,糖料蔗种植效益下滑,糖业发展和蔗农增收受到影响。广西着力加强“高糖高产”甘蔗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稳定甘蔗种植面积,促进了全区甘蔗生产的转型升级。
2016~2017年广西甘蔗榨季即将开始,在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黄安村的蔗田里,村民胡光付站在甘蔗下面比划着告诉记者:“我有一米七八,这甘蔗都快三米高了,一亩地估计能收8吨。而且总算可以用机收了,每亩地至少能赚1000元!”
这是广西围绕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快速推进“高糖高产”基地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双高’基地要实现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经营规模化,从而提高蔗农收入,稳定甘蔗种植面积,促进我国蔗糖产业健康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局局长韦周凡说。
1
“双高”基地建设,打下机械化生产基础
黄安村去年成为“双高”基地建设试点,经过小块并大块,村里的地块从1180块减少至36块。“有了规模,修路、整地、机收都方便。像以前的小地块连牛转身都成问题,自然是啥都干不成。”胡光付说。
针对蔗区耕地地面高低不平、地块细碎、水肥设施落后等限制甘蔗机械化生产的因素,广西出台了《推进“双高”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方案(2015-2020年)》,计划利用5年时间,在全区建设500万亩“双高”基地,确保平均亩产6吨以上、蔗糖分14%以上,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其中机耕、机种、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8%、85%、50%,机械化中耕培土水平达到70%。而连片300亩以上、坡度6度以下、良种率100%、水利条件与设施优越的优势蔗区力争平均亩产8吨以上、蔗糖分15%左右。
韦周凡认为,“双高”基地建设的关键措施,一是推进土地流转。开展“小块并大块”,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展机械化耕种管收作业;二是搞好土地整治。在地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通过降坡、填沟,炸石、捡石,清除地面以下60厘米范围内的石质等,提高蔗地整治质量,确保农机顺利作业。
目前,以机械化为龙头,开展“双高”基地建设的理念在广西逐步得到认同推行,形成了以规模化种植及全程机械化为核心的“凯利模式”、以机械研发及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为核心的“汉森模式”、以蔗糖一体化及水肥一体化为核心的“桂中模式”、以机械化耕种收专业服务为核心的“左江模式”等。
据统计,全区2015~2016榨季完成机收14.41万亩,占130万亩“双高”基地的11%;“双高”基地种植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新植蔗耕作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90%的基地大力推广甘蔗机械种植,上半年完成机械种植101.6万亩。
2
引进研发合力,甘蔗收获机具获得突破
机收是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难点,也是降低甘蔗生产成本的关键。虽然以凯斯、约翰迪尔为代表的国外甘蔗收获机仍占据市场主导,但国产甘蔗收获机在适用性、可靠性、作业效率方面正在不断提高。洛阳辰汉公司的中型切段式收获机得到用户认可,中联重科、广西柳工农机、中首信、贵州益众、湖北神誉等企业研制的收获机已具备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条件。2015~2016榨季,广西用于机收作业和试验示范的甘蔗联合收获机数量达394台,同比增长25%。
甘蔗收获机的高效运行需要甘蔗种植整齐、田垄整齐以及田间转运设备的配套。“今年,广西安排科技经费380万元,对相关配套机具进行研发。”韦周凡说,宽窄行甘蔗种植机、预切式甘蔗精量自动播种种植机、高效多功能四轮甘蔗中耕施肥培土机、大型甘蔗中耕施肥培土机、甘蔗田间收集搬运机均属国内首创,项目研发的机具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目前,用于“双高”基地的甘蔗种植机、中耕培土机、田间收集搬运机等机械设备基本成熟、逐步配套;具备开沟、施肥、覆膜等功能的甘蔗联合种植机保有量达1400多台,同比增长40%;配备精准作业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已有100多套。
甘蔗收获机具的引进、研发力度加大,甘蔗机收社会服务组织也开始增多。“作业服务面积1万亩以上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由上个榨季的3家增加到了15家,作业服务能力由3.5万亩扩大到了近30万亩。”广西农机局甘蔗办主任黄晓斌说。
今年9月,广西投资2400万元在南宁市、柳州市、来宾市、崇左市开展区域服务中心试点建设,主要用于机棚机库建设、维修及培训基地建设补助,开展高效机械化模式试验示范。试点着重开展品种优选、种植模式、机具配套方案试验示范,探讨农机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方法,研究总结糖料蔗机械化生产经营管理成功模式,为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提供可复制、借鉴的样板。
3
糖厂蔗农利益联结,加快机艺融合进度
记者采访中发现,目前,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不够快,尤其是机收环节难以突破,最根本的原因是甘蔗生产机械化的作业要求与土地条件、种植农艺不相适应。
通过“双高”基地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土地条件,而种植农艺的改变却很不容易。“这是因为蔗农的传统种植习惯与机收要求的农艺有很大的不同。”胡光付说,比如,农民习惯了窄行(0.8米)密植,而适宜机收的行距在1.2米以上,他们会认为这是在浪费本就不多的耕地。
“对于这样的情况,仅靠政府部门宣传推广效果并不好,要是由糖厂向蔗农沟通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广西来宾东糖凤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胡水凤说,我们可以告诉农民什么品种的甘蔗糖分高,怎样种植产量高。我们与农民的利益是一致的,都想让甘蔗糖分高、产量高。
而事实上,糖厂与蔗农的利益联结还不止于此。糖厂还会充当起农资经销商的角色,向蔗农赊销农药、化肥等卖完甘蔗后再进行结算。“糖厂肯定是不会坑我们的,农药、化肥都是大厂的,货真价实,效果自然好。”胡光付肯定地说。
目前,“制糖企业+农户”“制糖企业+合作社+农户”“制糖企业+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户”“制糖企业+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等多种经营模式在广西甘蔗主产区快速发展,已经达到了51家,促进了甘蔗一体化经营发展。
而广西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也及时制定了《甘蔗宽窄行机械种植作业技术规范(试行)》、《甘蔗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规范(试行)》、《甘蔗机械联合收获作业技术规范(试行)》,对甘蔗从种到收给出了明确的规范。“随着甘蔗生产农机农艺融合、宽窄行机械种植和联合收获等作业技术规范推广实施,越来越多蔗农积极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新农艺。”韦周凡说,种植品种、栽培技术与农机配套装备和作业技术也会进一步集成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