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广西生猪出栏量近年持续下降之原因

02.11.2016  01:36

截止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生猪出栏量自2015年起已累计连续下跌了7个季度,下跌时间之长,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而同期猪肉价格却在持续上涨。按常规判断,在一定的时期内,物以稀为贵,但养殖业终究生产的是畜牧产品,在价格上涨的同时,养殖方会逐步增加供应量,跟随价格的波浪起舞。但产量持续下跌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生猪的饲养周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生猪价格不断上涨而出栏量却在持续下跌呢? 本文试就此问题做简单分析。

一、生猪出栏存栏量现状

2016年前三季度,广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60亿元,同比增长3.5%,而占增加值近1/3强的畜牧业下降1.2%,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8个百分点、和上半年基本持平。在畜牧业中,比重最大的生猪养殖业增加值约占畜牧业增加值的56%。由于猪肉是广西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品种,因此,生猪养殖也是市场“菜篮子”的“权重股”。

(一)出栏量持续下跌

2014年几乎就是广西生猪出栏量的顶峰,年末累计出栏3518万头,同比增长1.8%。随后产量逐步下滑,2015年一季度同比出现下跌,年末累计出栏3416.79万头,同比下降2.9%。到了2016年三季度,全区生猪出栏累计2429.23万头,同比下降3.8%,降幅仅比上半年收窄0.3个百分点,比2014年三季度的出栏量下跌了7.2%,已经连续7个季度下跌,期间同比的最高降幅达5.9%(2016年第一季度)。预计2016年的全年出栏量仍将低于2015年,约比顶峰时期的2014年减少5.3%。

(二)存栏量提前下跌

2014年不是生猪存栏量的顶峰,而是由盛转衰的开始。2014年一季度末,全区生猪存栏2376.70万头,同比仍增长2.6%,但从二季度开始,便转了风向;到当年末,存栏量同比已经下降4.5%,为2360.31万头,此后便在下降区间徘徊。到2016年第三季度末,存栏量为2189.32万头,同比下降3.1%。2014年二季度至2016年9月末,全区生猪存栏量已经连续10个季度下降,期间最高降幅达6.7%(2015年第二季末)。预计2016年末的存栏量约比2014年减少5.1%。

二、生猪产量下跌的直接原因

生猪产能严重过剩,造成猪价深度下跌,众多养殖企业破产退市或压缩产能是造成目前生猪产量持续下跌的直接原因。

(一)2012年猪价开始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对全区16个生猪调出大县的监测调查,2011年9月广西市场活猪价格9月份创历史新高,达到每公斤19.06元,先后引来众多资本追逐。随后由于生产扩张,出栏增长,猪价开始逐步下滑。2012年12月生猪价格在14.4元左右,全年平均猪粮比价为5.41:1,已低于6:1的盈亏平衡线,总体上处在亏损养殖区间,广西生猪养殖业进入低迷徘徊阶段。但养殖方普遍认为这只是暂时的波动,生猪价格很快会重返巅峰,没有实时控制产能。

(二)2013年猪价加快下滑

2013年第一季度,广西猪价加快下滑,3月份跌至14.1元/公斤,猪粮比5.1:1,亏损加剧,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下降。5月份,猪价跌至12.3元/公斤,为全年最低,6月份的猪粮比跌至4.6:1。猪价在经历了几个月的低迷后于中秋、国庆双节前后回升,12月份为15.3元/公斤,猪粮比为5.52:1。同期,全区各季度的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仍在攀升,年末出栏量和存栏量同比分别增长3.4%和0.2%。产能的持续扩张使得市场供大于求,为2014年猪价的暴跌埋下了伏笔。

(三)2014年猪价重度下跌

养殖的滞后性使得2014年广西生猪产量仍在走高,但全年生猪价格走势呈“U”型变化,即上半年快速下跌、年中低迷徘徊、下半年缓慢回升。4月份全区生猪平均价格10.8元/公斤,为2011年以来最低,猪粮比重度下跌至4:1,养殖户每出售一头生猪平均亏损300-400元,少量企业于二季度开始减低了存栏和能繁母猪的数量。5-7月全区生猪平均价格12.1元/公斤,8-12月14.4元/公斤,全年平均价格13.2元/公斤。12月份的猪粮比为5.11:1,比4月份明显提高,已基本平本,但众多散养户和中小养殖企业已无法熬过这场始于2012年的价格寒冬,纷纷退市或破产,存活的企业也在缩减产能,于是2015年伊始,全区生猪存栏量同比开始下降。

(四)2015年猪价触底反弹

2015年1-4月猪价持续滑落,一度跌至12.29元/公斤。5月份后触底反弹,6月份上涨到15.1元/公斤,12月份为16.6元/公斤。生猪养殖6月份已大体实现扭亏为盈,12月份出栏一头200斤肉猪的利润可达400元左右,当年养猪所赚利润已能弥补前两年的大部分亏损。但全年生猪出栏量同比仍下降2.9%,存栏量下降2.4%。

(五)2016年猪价高位运行

进入2016年,广西猪价保持了高位运行的态势。上半年,广西活猪平均售价约为19.5元/公斤,一些猪场价格更是达到22元/公斤。与全国一样,广西猪粮比价已突破9∶1,生猪价格中度上涨,进入黄色预警区域。而同期,全区的生猪存栏量和存栏量仍然分别下降4.1%和3.5%。截止9月份,广西生猪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同比仍上涨。预计随着生猪产能的恢复,猪价可能会进入徘徊下跌通道。

广西生猪价格自2015年2月探底反弹的行情,基本上与生猪出栏量开始出现同比下降并行,这固然是供应量减少使然,但到2016年9月,猪肉价格已连续20个月同比上涨,远远超过了生猪饲养10个月的生产周期,为什么出栏量还迟迟无法弥补之前下跌的空间呢?

三、生猪产量无法快速回升的主要原因

(一)产能回升需要时间。

1. 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 广西猪价在2011年9月达到19元/公斤的高位后迅速回落到成本价(14元/公斤)附近,随之而来是长达近三年的低迷。据生猪大县监测调查,2012年6月到2015年6月的36个月中,月平均活猪价格低于14元/公斤的有18个月,占50%。为渡过时艰,养殖方纷纷缩减产能,生猪存栏量从高峰2013年的2471.53万头缩减至2015年2303.66万头,能繁母猪从296.67万头减至271.97万头,分别减少了6.8%和8.3%;2016年第三季度全区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分别为2189.32和255.58万头,分别比2015年年末减少了5.0%和6.0%,比2014年减少7.2%和10.7%,由此造成出栏量的减少。

2. 养殖周期长。 由于生猪养殖有滞后性,从仔猪到繁殖母猪需7个月,再配种到下仔需4个月,从仔猪长成育肥猪出栏需6个月,完成一个生产周期短的10个月,长的需17个月。产能从萎缩到释放,需要时间,既需要生殖饲养周期的时间,也需要组织管理的时间。因此,目前生猪养殖仍处于产能的爬升阶段,2016年三季度累计生猪出栏量同比下降3.8%,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1个百分点也印证了这点。

(二)补栏成本提高

猪价在2015年回涨后,仔猪和后备母猪价格水涨船高,拉高了养殖方的补栏成本。据生猪大县数据显示,2015年6月份仔猪平均价格为29元/公斤,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9.5%。2016年一季度,20公斤三元杂仔猪从年初的700-800元/头攀升到1000元/头;进入5月份后上涨到1000至1100元/头,价格几乎同比翻番;后备母猪价格也从2015年最低

1500元/头上涨到2500元/头左右。即便如此,母猪、仔猪仍处于供不应求,无猪可补的状况。

仔猪和母猪价格的迅速上涨,使得养殖成本大幅增加。由于猪价已经上涨了20个月,现在补栏的仔猪在出栏时很大概率会遭遇猪价回调,养殖方的养殖策略也偏向谨慎和保守,虽然消除了猪价急剧下跌的可能,但也使得目前生猪存、出栏不会过快上涨。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生猪产能的恢复。导致存栏猪数量一再回落。

(三)入行门槛提高

三年(2012-2014年)的价格低迷导致大量散养户、中小养殖企业减产、停产、甚至破产退出。存活下来的标准化规模化大型养猪场成为市场主导,但规模化标准化的经营生产方式对资金和管理的投入有更高的要求。目前营建一个存栏量100头母猪的普通标准化养猪场,前期资金投入在150万-200万之间,高昂的成本极大的提高了入行门槛。同时,新猪场的建成投产和旧猪场的迁移、改建也需要较长的周期。因此,在目前养殖企业总量相对偏少,生产策略保守,存栏猪、能繁母猪处于相对的低位状态下,全区生猪的生产能力要低于2015年猪价回暖之前。

(四)用地难和环保压力日益增大

在用地指标、农保地政策等限制下,养殖用地难以解决已成为制约广西养殖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而随着2015年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美丽广西”工程等重大活动的深入开展,对畜牧养殖废弃物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广西逐步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部分县区出台划线禁养的规定和措施,一批环保不达标的养猪场被淘汰,能够坚持下来的环保成本也大幅提高,大量生猪散养户和中小企业被迫减产、停产甚至退市。

南宁市2014-2015年共拆除726家生猪养殖场,清理养殖面积42.77万平方米;武鸣区城区规划后有139家生猪规模户划入禁养的“红线”内,5年内要全部拆除或搬迁;玉林市2015年底前在九州江流域、饮用水源保护区、城镇镇居民区和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等大片区域实行了严格的生猪禁养、限养措施,先后拆除了1400多家生猪养殖场,新建养殖场更加困难。

在这双重“紧箍咒”下,生猪产能扩张的环保成本增加,养殖方很难再像过去一样随意扩大生产规模,广西生猪养殖业的生产潜能较前下降,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

(五)其他因素

一是养殖方贷款困难,同时也缺乏其他稳定的融资、借款渠道,来帮助扩大生产、渡过难关;二是疫苗质量和防疫保障工作仍然需要加强;三是生猪市场监测和预警机制未达到有效覆盖的程度;四是猪肉品质和相关产业链的配套服务等因素,都会对生猪的生产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畜牧生产的监测和宏观调控

建立或整合一个灵活有效、覆盖面广的生猪生产信息动态管理平台,加强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监测,发布市场预警信息,避免生猪价格大起大落。发布有关生产政策、产供销情况、养殖生产技术、疫情防控等信息,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信息参考,引导调整养殖规模、优化猪群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二)做好疫病监测和服务

进一步建立健全疫病应急预案和疫情防疫防治机制,做好重大疫病的接种、监测、监管和控制等工作,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同时加强疫病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养殖户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防止重大猪、禽疫情发生。

(三)增强保险、金融扶持力度

加强对企业的保险和金融扶持,通过建立和完善财政补贴、担保体系,为养殖方提供更多贷款渠道,为养殖方维持正常生产运转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四)环保和养殖协调并进

各地政府在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在做好养殖业废弃物污染防治工作的同时,要合理规划、运用科学方法和措施,认真解决生猪养殖场的“拆、搬、禁”等问题,确保生猪养殖行业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