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队伍有学术失范吗?六成受调查者认为良好

03.08.2015  08:58

广西科技队伍有学术失范吗?

广西新闻网 -广西日报记者  李新雄    通讯员  盘健斌    本报实习生  唐  俊

■核心提示

最近由自治区科协出版的《广西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调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半数的广西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学术界存在学术不端的行为具有普遍性。

其实,近年来,全国关于科研工作者科学道德失范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专家剽窃他人成果发表论文、高校博导的专著大量抄袭外国研究资料、学者学历造假……这些愈演愈烈的学术失范现象备受社会关注。

广西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总体概况怎样?记者围绕《报告》采访了相关专家。

自治区科协党组书记叶宗波介绍,区科协组织课题组依托全区70个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对分布在全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医疗卫生机构、中专/中学和广大基层组织的五类科技工作者群体,就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等情况进行调研,发放调查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21份。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承担了这一课题,并根据翔实的问卷统计分析撰写了《报告》。

1

六成受调查者认为

我区科学道德和学风良好

在回答“您认为当前广西科技工作者总体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状况如何?”这一问题时,59.3%的受调查者认为广西科技工作者总体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状况呈良好及以上,他们认为追求真理、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普遍存在广大科技工作者身上。

调研报告主要执笔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授李熙春说,我区很多科技工作者扎根基层,生活条件艰苦。尤其是农村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都值得敬佩。即使是工作在城市的基层科技工作者,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有些科技工作者为了节省生活成本,只能在较偏僻的郊区租房,每天上下班挤公交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默默工作在一线岗位,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是科技人员的典范。

调查同时发现,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以权谋私等科学道德失范行为也较为普遍,且呈年轻化态势。当前广西科学道德与学风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排在首位的是“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占30.1%;其次是“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占22.6%;“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占16.4%;“篡改他人学术成果”,占21.3%;“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占8.2%。

南宁市某机械助理工程师最近就频繁地往图书馆跑,眼看评职称的截止期限快到了,可他论文的篇数还不够,情急之下,他在图书馆找了十来篇论文,东拼西凑后突击出一篇“论文”,然后把它同时投给3家期刊,希望尽快发表。“如果职称评上了,我的工资、待遇都相应提高。为了这些好处,必要时得耍点小手段。”他说。他还告诉记者,每年到评职称的时间,身边不乏这样那样耍点手段炮制论文的人。

在回答“您的周围有学术不端行为吗?”这一问题时,近九成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周围有学术不端行为,且现象较严重。

2

“急功近利、评价机制不科学、惩治不力”是学术失范三诱因

面对越演越烈的学术失范问题,科技工作者在痛心之余也反思其产生的原因。

本次调查对科技工作者出现科研道德失范原因设置了七个选项,数据显示:工作压力占23.9%、社会风气占20.1%、评价制度不合理占17.1%、生活压力占12.6%、缺乏研究兴趣占8.1%、缺乏科学信仰占5.6%、其他占比8.6%。这说明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是多样的。

全程参与调研工作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授韦国善分析,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如诚信缺失、唯利是图、弄虚作假对科研机构、大学造成较大冲击,而我国科学文化相对欠缺,与科学道德紧密相关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远未普及,导致部分科技工作者浮躁、急躁,在工作、生活压力下,为了能快速实现职称、收入、学术名誉上的提高,不惜铤而走险,导致科学道德滑坡。“学术研究本应是扎扎实实、潜心研究的过程,是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时下有些科技工作者却急于求成,他们在缺乏扎实功底、深入调查研究和经验积累的情况下,就急于写论文或专著。因胸中无墨,只好东拼西凑,或者干脆照抄照搬了事。”

评价机制不合理、学术管理制度不规范也是学术不端的诱因。不少科技工作者在网上吐槽:“目前我国的科学评价有太多的量化指标,对于单位的评价,会说有多少个教授、多少项目经费;对个人的评价,则是文章数量、影响因子。科研工作者晋升职称、院校引进学者、验收科研项目、评估科研机构,都要看发表了多少文章。至于文章是买来的、抄来的及质量如何没人考究,这种脱离实际的评价制度容易产生投机行为,滋生各种学术不端行为。”

在问卷调查中,竟有高达51.1%的受调查者认为现实中违反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没有任何处罚措施。桂林某校一个历史老师曾被外校一老师举报,说其新出版的书有十几页的内容抄袭了别人的专著。事情发生后,本以为抄袭者会受处罚,没想到后来学校领导出面托关系帮求情,此事便不了了之,那个历史老师没几年就顺利调到外省一所高校当硕士生导师。难怪大家都说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基本上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由于缺乏系统的惩治学术违规法律制度,不端行为发生后得不到应有的惩处,或者违法成本太低,导致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

3

目前重要的 是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蔓延

“当前,广西科技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亟需解决的是要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毋使其发展成为研究者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现象,从而影响广西的科研整体状况。为此,全区要多措并举、对症下药,加强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建设。”叶宗波说。

加强科研体系建设,预防学术不端行为刻不容缓。要完善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将学术评价考核结果与职称、工资等切身利益挂钩,同时将学术研究的贡献和质量作为考核首要标准,不盲目追求研究数量,评价学术论文要关注研究内容而不是期刊的影响因子;评价基础研究成果要关注是否在科学前沿有新发现,评价应用研究成果要关注是否得到了应用并产生了实效;学术成果应该由同行专家进行评价,而应用成果应通过确认实际效应来评价。同时,在全区学术委员会下面设立专门的学术不端处理机构,由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推选出德艺双馨的学者和专家担任委员,负责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认定并提出处理意见。

叶宗波说,加大不端行为查处力度,强化监督约束是防治学术失范的关键。要健全学术不端惩罚机制,明确处理的措施和程序及范围,从法律上保障学术成果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加大对造假者的惩治力度,并对相关评审机构形成约束。借助科技手段,广泛使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等,以此震慑和打击学术不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