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积极探索民族文化强区新路

13.10.2016  17:38

宾    阳    艺    苑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壮族岩画音乐舞蹈诗《花山》亮相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东盟各国代表相聚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畅谈艺术教育合作与发展……今年,广西突出地区特色,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文化强区新路。

艺术创作繁花似锦

夕阳下的左江波光潋滟,一位壮族渔人泛舟江上,一声来自远古的呐喊唤醒数千年前就定格在花山岩壁上的赭红色人物……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舞台上,历时3年创作的舞蹈诗《花山》将铜鼓、绣球、青蛙、壮锦等壮族文化符号融入舞蹈意象中,并结合壮族多声部的民歌,形成独特鲜明的壮乡风格,惊艳了首都观众。演出结束后,观众纷纷起立鼓掌。

会演中,将世界文化遗产“复活”的《花山》、吸取了壮剧精髓的《冯子材》,均展示了壮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植根于丰沃的民族文化土壤,广西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杂技剧《百鸟衣》、舞剧《妈勒访天边》、音乐剧《山歌好比春江水》、民族历史舞剧《碧海丝路》、3D舞蹈诗《》等舞台艺术精品迭出,100多个优秀剧目和文化作品荣获国家大奖。

抓好艺术精品创作,以精品树形象,以精品做导向,以精品促繁荣。”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黄宇表示。为此,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印发了《广西舞台艺术三年创作规划(2016—2018年)》,确定今后3年全区舞台艺术创作的导向和重点;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为全区文艺创作、演出提供政策支持。

壮乡“嘉年华”展八桂风采

哩啰哩啰哩啰——嚯嚯嚯嚯嚯嚯!一起来!”身着盛装的壮族乐手振臂一呼,有节奏地擂起了铜鼓,现场观众也随之兴奋地吆喝起来,让人仿佛身处热闹欢乐的歌圩之中。这是在南宁市江南水街“民族风情三月三”歌节中,壮族“礼器”铜鼓的击打表演。当天,广西12个少数民族民间非遗精品节目在歌节中一一亮相,令游客们直呼“过瘾”。

除了“桂风壮韵三月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春暖花开三月三”交响音乐会、优秀民族剧目公演等多项自治区级文化活动,广西各地也纷纷亮出了自家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大餐:百色市民族传统体育展演、崇左市花山文化节、柳州市“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

自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后,三月三逐渐成为广西民族文化的嘉年华。今年三月三,全区各地共组织各类文化活动300多场,比去年同期增长50%,覆盖了全区14个市81个县,覆盖率达75%,参加活动的单位、企业逾500个,比去年同期增长25%。

近年来,我们以‘壮族三月三’文化活动为平台,传承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刘国建说,“下一步将在活动主题、形式、宣传等工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壮族三月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特色文化产业方兴未艾

宏伟大气的侗乡鼓楼、原始古朴的水车、能歌善舞的阿哥阿妹,在五光十色的灯光照耀和巨型LED梯式视频的映衬下,伴随着悠扬的民族音乐和柔情似水的民族舞蹈,构成了一幅令人如痴如醉的侗乡风情画卷。在柳州三江的“侗乡鸟巢”内,大型侗族风情实景表演《坐妹·三江》惹得从上海远道而来的游客刘先生感叹:“不看‘坐妹’,枉行三江!

自2011年10月开演至今,《坐妹·三江》已展演逾1000场次,成为侗乡发展文化旅游的“金名片”。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该项目参观人数达5万多,门票收入500多万元。

把建筑文化、笙舞文化、婚俗文化等侗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舞美、声光科技融合的《坐妹·三江》,是广西计划发展壮大的10个特色文化产业示范项目之一。

我们引导贫困地区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色、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实施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广西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邱玉红说。广西还重点指导三江等12个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制定发展规划,培育若干个文化旅游项目、民族民间工艺品发展项目;引导贫困地区国家、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与本地小微文化企业合作,投资参与贫困地区文化产业项目。

据悉,广西各地将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培育成长型小微文化企业,建立和完善“广西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农业、制造业等跨界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