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精准发力让530多万群众尽快脱贫(图)
广西:精准发力让530多万群众尽快脱贫
在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伶站乡弄新小学,学生们参与“吹蜡烛”游戏(2013年5月31日摄)。凌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广西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受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因素制约,目前贫困人口仍有538万。尽管近年来贫困人口持续减少,但当前大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石漠化地区、大石山区,自我发展能力弱,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
记者在广西采访了解到,为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按照中央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精神要求,广西在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基础上,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发展特色种养产业,从而带领群众实现小康。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统计,目前广西已完成对105个县9627个行政村的贫困人口信息录入,建档立卡信息管理平台已与全国联网运行。记者日前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天等县采访时看到,在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里,全县每个贫困户的情况都一目了然。
底数清了,扶贫的针对性随之提高。天等县有超过11万贫困人口,全县财政支柱产业可概括为“一黑一白一灰”,即锰产业、蔗糖产业和水泥产业,“但受大环境影响,目前锰和食糖的市场行情并不景气,水泥则属于高耗能产业,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赵婷婷说。
南岭村是天等县有名的贫困村,村子地处石漠化地区,山地土质营养低,绝少有经济作物适应这种贫瘠的土壤。2013年南岭村与广西大琪农业科技公司展开合作,决定引种大叶龙竹,双方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签订30年合同,整合120户群众的4000亩荒山地种植竹苗。
南岭村委会主任赵凤亲说,大叶龙竹是制浆造纸、竹纤维生产、人造丝、建材和工艺品等多种竹制品加工的首选竹种。大叶龙竹适应高温、干旱环境,当年栽种成丛,第四年就进入高产稳产期。每年每亩采伐鲜竹材5到7吨,每吨收购价在480元左右。农民与企业按二八分成,村民们每年能获得200多万元收益。30年合同期满后,产权回归农户可以再收割竹料50年。下一步,天等县计划将竹子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亩。
核桃产业则是河池市的“形象代言”。作为广西14个地市级中石漠化最严重、贫困程度最深的河池市,全市石漠化面积达60%以上,420万人口中84万属于贫困人口,11个县市区中7个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如何摆脱贫困曾长期困扰当地干部群众。河池市委书记黄世勇说,河池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水电之乡、世界长寿之乡、世界铜鼓之乡、歌仙刘三姐故乡等,各类资源丰富,但这些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要转化为贫困地区老百姓的实际收入,却受到诸多限制。
黄世勇说,河池处于生态红线之内,产业必须绿色化,绿色化要实现效益、高附加值,必须走特色化道路。2012年,针对大石山区实际,按照经济和生态效益兼容、富民和富县产业兼顾、短线和长线产品兼有的原则,河池市将核桃作为扶贫主导产业,目前全市所有的县(市、区)都种有核桃,面积逐年增至216万亩。
走在河池的山间公路上,常常可以看到种在半山腰上的核桃树。黄世勇介绍,长期以来,国内的核桃等坚果产品大部分来自进口,其市场空间巨大,可储藏时间长、价格稳定,保守估计,全市现有核桃五六年后将逐步进入盛果期,每年能带来30亿元左右的稳定收入。
黄世勇介绍说,更重要的是,核桃作为耐旱林果非常适合石漠化山地种植,有利于生态保护。并且核桃种植属于节力农业,适应现在农村劳力少的现状,未来还可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