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苗族青年返乡赶“坡会”解乡愁
摘要提示: 中新社柳州3月4日电 题:广西苗族青年返乡赶坡会解乡愁 作者 朱柳融 无论离开大苗山多远,每年的坡会我都会回来!穿着缀满银饰的苗族盛装的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周数屯的28岁姑娘戴婷说。无论城...
中新社柳州3月4日电 题:广西苗族青年返乡赶“坡会”解乡愁
作者 朱柳融
“无论离开大苗山多远,每年的坡会我都会回来!”穿着缀满银饰的苗族盛装的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周数屯的28岁姑娘戴婷说。“无论城市生活多么精彩,都没有苗族坡会让人有归属感和参与感。”
3月3日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三,地处大苗山的融水县,乡村纷纷举行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活动——“十三坡会”。在安太乡,近千名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着节日盛装,开展芦笙踩堂、斗马、斗鸡等活动。
广西北部的大苗山聚居着近20万苗族居民,是中国苗族的发源地之一。每年从农历的正月初三开始至农历二月,当地特有的一系列坡会节庆就在山区的各个村镇接连举行。这个被称为“百节之乡”的地方,浓郁民族特色的坡会已成为当地少数民族最有凝聚力和活力的象征。“苗族系列坡会群”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天的坡会,在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地里举行。附近村屯十余支芦笙队围绕在各自的芦笙柱下,吹响雄浑的芦笙,伴着音乐,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姑娘绕圈跳起欢快的踩堂舞,数万名黔桂民众汇集于此赶坡会。
已在广西首府南宁市工作多年的戴婷,踩着约5厘米的高跟鞋、脸上化着精致的妆容、染着栗色头发,在跳踩堂舞的姑娘中格外显眼,许多观众纷纷将镜头对准她。
“村里的人从小到大都会参加坡会,只有回到家乡、穿上这身苗服,我才觉得自己是苗家姑娘。”戴婷说,长年在外工作,虽然日渐习惯外地生活,但是偌大的城市却难以让人有归属感。
戴婷从小就和母亲一起学跳踩堂舞,身上穿着的苗族服饰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缝制。
已72岁的林洞村大寨屯贾庆华年轻时在外当兵17年,退伍后选择回到大苗山。
“六七岁就会吹芦笙,但当兵时没吹过,心里那个痒啊!”贾庆华说,回乡工作后逢年过节便吹起芦笙,退休后还参加了三个芦笙队。
近年来,跟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步伐,融水大量苗族青壮年外出工作,苗族文化传承出现危机。正就读于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研究生邹桂森告诉记者,从上大学本科其就经常出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发现当地民族的语言、民族建筑、民族文化日渐被普通话、钢筋水泥、流行服饰所代替。
但是,戴婷对苗族文化传承很有信心。“坡会就像牵着每个苗族孩子的线,每到坡会就是外出人员的‘归巢期’。你看那吹芦笙、跳踩堂的一半不都是年轻人吗?”
贾庆华和戴婷有着同样的自信,“不会吹芦笙的男孩,在当地没人看得起!”贾庆华表示,许多老人和他一样,在闲暇之余教村里小孩吹芦笙,政府正在为传承和保护苗族文化而努力。
近年来,当地政府为抢救和保护苗族文化,致力于整理搜集苗歌、在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并积极组织坡会、芦笙斗马节等各种民族文化活动。
融水安太乡洞安村上坎屯13岁的侗族少年莫元城,在今年的坡会上第一次成为芦笙队的主力。少不更事的莫元城还未考虑过长大后的工作去向,但他表示:“没有芦笙的坡会不热闹,没有坡会的春节不像过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