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还是回家乡 海归有望告别选择的烦恼
海外学成毕业回国,是去“北上广”,还是回家乡?这是许多中国留学生纠结的问题。
当地时间凌晨两点,人在加拿大的章远浩结束与父母的微信通话。他上月从渥太华蓝带厨艺学校毕业,再有几天就将回到中国。老家在浙江,但他想来北京发展;父母则想让他回老家,因为“北京户口太难搞”。这次视频聊天,双方仍然没“谈拢”。
在中国重庆工作的黄思乔半年前也经历过这样的纠结。去年12月,她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毕业回国,一度想“非留在北京不可”。除了男朋友在北京外,更因为“北京有最好的资源”。但经过种种尝试,她没能拿到户口,最终“很不舍”地选择回家乡重庆工作。
现实生活中,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特大城市在资源配置和落户(即获得当地户籍)政策上与其他城市的差别,成为“海归”回国后在落脚点选择上纠结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这些城市资源丰富,但另一方面,想实现传统的“落户”却难上加难,因为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有没有当地户籍仍然意味着不小的差异。
事实上,中国官方早已注意到了这样的差距,并设法使之缩小,“十三五”期间加紧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就是努力的方向之一。中国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近日坦言,很多中小城市在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和大城市还有较大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确实不如大城市,“下一步必须改善公共资源配置方向,使中小城市在公共服务水平、公共设施保障能力方面缩小与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差距,增强吸引力。”
“十三五”规划提出,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规划对提升二三线城市的“吸引力”有所着墨,其中就包括:未来5年省会及以下城市要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条件,实行差异化的落户政策等措施。显然,这将吸引更多人才资源流向二三线城市,并为海归们回国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积分落户政策和居住证制度的普及和实施,也将为“十三五”期间包括海归在内的各类人才落户提供便利。“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鼓励各级政府不断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缩小与户籍人口的差距。到目前为止,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已提出或实施适合本地情况的积分落户指标体系。其中,创新创业成为落户的“金钥匙”。如北京去年底公布的《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提到,“在经认定的科技孵化器及众创空间中的创业企业就业,且符合一定条件的申请人,工作每满一年加2分,最高加6分”。
正在北京创业的英国海归张伟认为,上述政策将有助于他落户北京,加之他创业的内容跟环保有关,“将增大落户北京的砝码”。目前,他已着手办理落户北京的相关手续,“即便不成功,长久来看,暂住证的功能将越来越向户口靠拢”。
章远浩最终决定要到北京闯一闯,“没有户口也无所谓”;黄思乔已经习惯了在重庆的安逸生活,觉得“日子过得很巴适”;张伟则继续在北京创业,“希望落户成功”。他们都认为,落户“北上广”还是回家乡其实就像结婚、谈恋爱一样,说到底都是个人的选择,“没有不纠结的”。
随着中国“十三五”规划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对于未来的海归而言,人尽其才的空间会越来越大,落户的纠结将越来越少。(记者 梁晓辉)
【 编辑:利雪娟 作者:梁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