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重视少数民族戏曲人才培养

09.03.2017  21:32

本报记者 蒋予昕

来北京参加两会前,住桂全国政协委员范晓莉在日常调研中发现,如今基层的壮剧、桂剧、彩调等地方剧种,戏曲人才培养情况不容乐观。为此,她与从事戏曲表演30多年的广西戏剧院院长龙倩委员一起商量,将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戏曲人才培养的建议撰写成一份提案,带到全国两会上进行呼吁。这一想法也得到了覃文静和苏燕玲两位住桂全国政协委员的赞同。赴会前,龙倩、覃文静委员先后到贺州、桂林、柳州等地进行调研,倾听基层戏曲工作者的诉与求。

在政协小组讨论会上,与范晓莉同组的住赣全国政协委员刘上洋也就少数民族戏曲艺术人才面临的断层危机提出看法。于是,范晓莉邀请刘上洋与龙倩一起,就充实《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戏曲人才培养的建议》提案的内容进行研究和探讨。

三位委员认为,文艺院团改革、少数民族戏曲人才培养制度不健全、教育管理不灵活、艺术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匮乏等导致少数民族戏曲这方面人才流失严重。以广西为例,目前仅有两所培养戏曲专业人才的院校,且均未开设戏曲编剧、导演、作曲等专业。龙倩举例说:“比如武行等戏曲门类缺乏保障,令有意向投身其中的人望而却步。

多年从事宣传和文化产业促进工作、具有丰富地方文化保护经验的刘上洋表示:“戏曲人才培养是一门综合艺术,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需长期的系统培养,地方剧的曲调需要在当地环境下才能创作,其他地方的院校难培育。

少数民族戏曲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三位委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少数民族戏曲发展规划,出台更多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政策,还要在创作、表演、人才、资金等方面支持开展人才对口支援工作。此外,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少数民族戏曲事业发展经费纳入财政专项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