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绵城市 改善宜居环境
逢雨必涝、雨停即旱、河水黑臭……近年来,这些问题成为很多城市的痼疾。要想不再出现“城中看海”,不仅仅是进行管道扩容这么简单。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有望解决这一难题。
2015年4月,南宁市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并提出了“治水、建城、为民”的理念。一年过去,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并逐步形成了专家及上级部门认可的阶段性“南宁做法”。
以治水优生态。未来五年,南宁将继续坚持按照“治水、建城、为民”的总要求,做好水绿融合的文章,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攻坚战,打造“中国绿城”升级版。
部分易积水区域发生美丽“蝶变”
昔日臭水沟如今被截污,沿岸景观让人耳目一新……被称为“国内最长桂花景观”的南宁那考河湿地公园景观目前初具规模。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现已基本建成,未来的那考河湿地公园将显现出柳绿桃红、水清岸绿的湿地公园景观。
记者走访发现,受益于海绵城市建设,如今南宁市越来越多的路段和易积水区域开始像那考河湿地公园一样发生美丽“蝶变”, 市区的海绵效应正逐步显现。
位于青秀山风景区北侧的兰园在开发建设前,居民生活污水、养殖废水无序排放,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生态功能被破坏。该项目在海绵化建设中,通过沿山体道路设置的雨水截流调蓄渗透井,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渗滤,将水资源收集利用、初雨污染控制功能融为一体…… 如今,雨水回用基本满足园区绿化浇灌用水,每年可节约水资源成本达200万元。
曾饱受积水内涝问题困扰的南湖公园里,一场中雨过后,改造后的地面难觅积水踪影,不少市民仍如常在公园道路上散步。
“通过海绵化改造,不仅公园的积水内涝问题得以解决,连湖水污染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缓解。”南湖公园副主任何贤福说,经过改造,公园地下配备了具有净化、过滤功能的蜂巢型蓄水结构,蓄水通过渗透口排放到南湖时,污染物可较直排减少80%以上。
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南宁做法”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应时而为,建设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不仅是民心所向,而且是南宁市立足独特的区位、生态和政策优势,自我加压、未雨绸缪的重要决策之一。
2015年4月,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公布,作为试点城市之一,有着“中国绿城”之称的南宁启动了项目建设三年实施计划,正式拉开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帷幕,对部分公园、广场、道路、建筑等进行改造,使之具备雨水吸纳、储蓄、利用等水循环作用,既能防止内涝,又能有效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南宁市海绵水城办常务副主任冯步广介绍,根据《南宁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实施计划(2015—2017)》,安排海绵项目203项。截至目前已启动海绵项目累计178项,完工项目65项,在建项目50项,前期项目63项,已完工面积8.66平方公里,在建区域面积17.38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较为显著。
从一年多来海绵化改造和工程实践来看,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广大市民中逐步从接受到理解、支持,社会反响越来越好,被各界广泛认可,先后有区内外50多个(次)城市前来考察学习。
在此过程中还形成了一套结合本地特色的可复制的“南宁做法”:强化流域治理,提高内河整治和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如实施那考河、青秀湖东段工程;强化连片效应,扩大海绵建设整体效果,如石门森林公园周边片区的改造;强化便民设计,实现海绵城市社会效益,如南湖公园环湖路的改造等,逐步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效果。
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攻坚战
“未来五年,我们将坚持按照‘治水、建城、为民’的总要求,做好水绿融合的文章,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攻坚战。”冯步广说。
南宁市将积极推进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2016年度安排项目128个,其中续建35项,新建35项,开展前期工作58项,计划到2016年度完成总投资51.8亿元;2017年完成54.6平方公里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实现示范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5%、悬浮物去除率不低于50%等试点目标。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生态系统的海绵化建设与改造,逐步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效果。到2020年实现20%以上建成区就地消纳利用70%降雨的国内领先水平,有效提高城市防洪防涝能力,基本确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控体系。
这是一幅让人憧憬的美丽图景:届时,南宁将成为一个“水畅、湖清、岸绿、景美”的现代亲水城市,成为一个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生态文明城市。
南宁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成功,也将为我国华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并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国家国际交流的平台,向东南亚国家展示我国雨水管理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