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500建设者浇筑最美旅游公路
俯瞰建设中的万宁石梅湾至大花角旅游公路。本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曾觉 航拍
■ 本报记者 赵优 侯小健
眼前,蔚蓝大海浪花翻卷;耳边,阵阵涛声时缓时急……不过,对于万宁石梅湾至大花角旅游公路项目全线的500多位建设者来说,实在是无暇享受身边这美不胜收的滨海景色。
“我们得加紧干,干得越好越快,这条美丽的海岸线就能越早呈现在游客面前。”一位正在忙碌的施工人员这样说。他说,这是他们这些施工人员共同的想法。
正是因为有着建设者们的忘我付出和砥砺奋进,石梅湾至大花角旅游公路作为我省首条旅游公路示范工程,即将于年底实现全面通车,树立起旅游公路的海南标杆。
提质增效 攻克施工难题
刚经历过暴雨,前往太阳河大桥施工现场的路异常难行,四驱越野拼命爬上坡,一座大桥的雏形便展现在眼前。
“雨水多,施工受到影响,天一晴,我们全员出动,可不能再耽误时间。”石梅湾至大花角旅游公路项目4标总工郭喜生憨厚地笑笑,一排整齐的牙齿在黝黑脸庞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白。
郭喜生所负责的项目,是太阳河大桥。石梅湾至大花角旅游公路全长35.4公里,连接起南燕湾、神州半岛、老爷海、保定湾等美丽海岸,横跨太阳河出海口的太阳河大桥则是这条旅游公路建设的关键节点,被称作“咽喉工程”。
“你看,多像一只展翅的海鸥。”郭喜生的手臂比划着。已完成85%进度的太阳河大桥逐渐展露出面容,这座中承式双曲系杆拱桥全长267米,本桥由拱索支撑结构和斜腿刚构组成,桥面上空采用钢拱肋结构呈半弧形,外形酷似海鸥的两只翅膀,V形的河中墩则像极了海鸥的身体。“等6月份建成后,就是人在桥上看风景,桥下的人看这只‘海鸥’。”郭喜生满脸期待。
记者看到,桥梁主体结构完成,巨大的吊车正在进行钢拱肋安装,全桥共32个阶段,已完成5节段安装,“海鸥”的一只翅膀已经成形。
桥梁造型美观,架设起来并非易事。
太阳河出海口水文之复杂,从不远处堆积而成的一条沙滩便可略窥一斑。
据施工人员介绍,如果水不深的话,采取一般的沙包围堰法就可实现桥梁承台建设,但因太阳河水情多变,加上台风暴雨多发,这里的水深经常达6米多,技术人员多次前往其他沿海地区考察,最终确定采取“吹沙筑岛”的方法,成功攻克了施工过程中水位变高的难题。长68米、宽20米的沙包由施工人员潜入河底固定位置,再充入泥沙,逐渐变成小岛,便于桩基等设备进驻;330吨水泥浇筑成12米深的止水桩,稳固支护整个承台。
桥梁上部钢拱肋结构的吊装作业,也是一大难题。“如果桥外吊装,则需要8个吊装平台,那可是400万元的造价。”石梅湾至大花角旅游公路项目代建办副总工李育南告诉记者,为了节能降耗,最终通过精密核算,优化加密桥梁支架,实现吊车等大型机械桥面施工。
据了解,因为整条旅游公路濒临大海,有些沙地沉降明显,普通山地公路的“水稳基层”不太牢固,因此这个项目采用了整体性好、稳定性强的“水泥土”。“这是海南首次大规模采用‘水泥土’构造。”李育南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