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征求各界意见 如何打造海绵城市拒绝城中看海
广西地方标准《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试行)向各界征求意见
近些年来,逢雨必涝逐渐成为很多城市的痼疾。然而,要想不再出现“城中看海”,却不仅仅是进行管道扩容这么简单。“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有望解决这一难题。如何在城市里建设海绵体?11月18日,记者从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广西地方标准《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现向各界征求意见,欢迎广大市民提意见或建议
解决内涝不靠修大排水管
今年7月份的一场暴雨,让南宁部分小区、路面变成了“河道”。在城市看“海”的情景,引来众多网友吐槽。
据介绍,近年来广西地区强降雨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部分地区积水严重导致车辆被淹,部分道路沉陷;多处桥区出现严重积水,道路因积水无法通行。而随着城市建成区内不透水地面面积逐年增大,雨水资源流失、地下水位逐步下降的同时,也造成城市内涝频现。
有关专家介绍,目前许多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城市里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出台《规范》,目的就是为了调整城市排涝抗旱的思路,把雨水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如果将大部分雨水留下而不是排走,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望成为破解城市“逢雨必涝”的有效途径,而不是靠修大的排水管。
道路透水铺装形成“海绵体”
自治区住建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即是在城市打造“海绵体”,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这意味着今后南宁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将不再以“修大管子”为主,规划建设也将大转变。
雨水该怎么留?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南宁市进行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就是形成大量的“海绵体”,如河、湖、池塘等水系;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雨水将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简而言之,就是把传统城市建设中单一的、“快排”模式,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多目标全过程综合管理模式。
如何建“海绵城市”请市民献计
“海绵城市”建成后,能够给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专家介绍,在城市打造“海绵体”,可以极大减轻城市内涝和雨水污染,利于修复目前受到破坏的城市生态环境,并带来综合效益。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从长远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不但不会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反而会节省成本。
对于如何建设“海绵体”,市民可从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http://www.gxcic.net)下载《规范》内容,并于11月30日前,将修改意见和建议(含电子版)反馈至自治区住建厅标准定额处,邮箱[email protected]。(记者 徐庆成)
[责任编辑: 向丁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