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面临最大难题是"冷漠和麻木"

08.05.2015  11:10

 

 

   

  个人向网络直接发起募捐带来的困惑:

  ★ 个人是否能直接发起网络募捐?

  ★ 发起网络募捐的当事人接收善款的信息是否有义务公开?

  ★ 当事人对善款的用途是否拥有自主决定权?

  ★ 公众是否能对善款的接收和使用进行有效监督?

  ★ 当捐款远远超过计划或预期,它何时能停下来?

  编者的话  

  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日。  

  动动手指,不消一分钟,捐款完成。网络募捐已成为新的慈善方式。网络与慈善的混搭,迸发出惊人的力量。网络慈善利用互联网的无边界、传播广的特点,你十块我二十,聚沙成塔,更大限度汇聚救助力量。  

  从2005年两家公益机构在淘宝网上开设公益网店筹集善款开始到2013年9月,我国已有5.6亿人次网民参加了网络捐赠,共筹集了超过5.2亿元的善款。随着80后和90后互联网青年一代的成长和参与,依托网络平台的微捐赠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的主流捐赠模式,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类问题的滋生。  

  在世界红十字日到来之际,《法制日报》将视角锁定在微公益网络募捐,希望通过采访网络募捐各方角色,探讨用法治力量推动网络慈善发展的路径。  

  讲述人:青年NGO从业者小冬

  整理人:法制网记者 赵 丽

  法制网实习生 郑小芹

  我曾经为一个患白血病的孩子发起网络募捐活动。这个小孩是我参加的公益组织项目点的学生。在得知白血病存活率为七八成后,我决定,小朋友只要负责和病魔抗争,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他筹募治疗费用。我最开始以为,自己幸好在公益圈混了几年,帮他申请一些基金会的资助,再加上在微博上发起救助,治疗费用肯定不是问题。

  可我还是太天真了。

  接下来的那段时间,我通过业内朋友介绍和网上搜索,找到了几家做白血病救助的基金会和爱心组织。一通申请下来,却一毛钱都没申请到——要么地域不符合,要么病种不符合,要么年龄不符合,要么项目已经停了。每次的尝试都是希望生而又灭。

  因为和孩子不在一个城市,我们能做的就是诸如填报申请表、医生证明、贫困证明等线上活动。几番折腾下来,由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发起和证实,这场网络募捐最终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认领的新浪微博微公益个人救助发起。两家基金会在这场网络救助发起上起到了信息核实和获得公募资格权的作用。具体能在这个平台上募到多少钱,还得靠我们自己。

  微公益上线传播了几天,一直都是在我们自己内部的圈子里打转,捐款名单里大多都是认识的人。捐款额一直上不去,我一天几十遍地刷捐款页面,看着那几千块钱,想起40万元的治疗费用,非常无力。

  当时,许多朋友都跟我说,尽力就好,一个人不要去做超出自己影响力的事情,我们的力量就那么点,就像举重一样,力量太小,说不定会伤了自己。

  可是,什么是尽力?我们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我们足够努力吗?

  这样的想法令我非常痛苦。只要一遭到别人的拒绝和否定,就一个人悄悄抹眼泪。一边生气别人的冷漠,一边又不断地用理性告诉自己,这很正常,网络上类似的求助成千上万,大家不可能去帮助一个个遥远且和自己没有关系的孩子。

  因为自己捐了点钱,微博上每天都不停地有白血病患儿@我。有时我也会点进去看,很多账号都是患儿的父母分别注册的,一天几十条微博地发,不停地@各种人,可捐款数却低得可怕。我不晓得他们是不是也是各种方法都尝试无效,只能够在网络上向陌生人寻求那微乎其微的希望。

  而我何尝不是这样。我去网络上找大V,去翻看他们的微博,去看他们救助小孩的捐款情况,给他们私信一段又一段长长的话,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转发。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天两天地等待。毫无结果。

  我想我开始理解那些在微博上疯狂@捐款人的父母。我们还不够疯狂,只因我们不是他的父母,我们还没被逼急。还有,我们有一个团队。

  这群人,有人理性地把控着全局;有人愿意剃光头参与为白血病孩子募捐发起的光头行动;有人半夜一点多QQ提供活动方案;有人带着全宿舍的人,不惜厚脸皮地向身边所有朋友开启要钱模式,竟募到了一笔巨大的善款;有人坚持每天都捐款;有的人带着朋友去卖生活用品赚钱来捐;有的人卡里仅剩几十元了,还是捐了十块钱……

  虽然都是十块二十块,大家也都非常拼命。只是偶然想起40万元的目标,不免迷茫低落。直到有一天,一个神秘网友悄悄地捐出了5000元,让捐款数顿时翻了一番。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们如果不把拼命的态势拿出来,如何去感动陌生人?

  最终募捐加起来有十来万元,具体数字我不清楚,有专门做财务的志愿者。钱不是一次性给的,因为当时孩子住院每天要几千元,我们基本上是隔段时间就汇给白血病孩子的家人。

  不幸的是,孩子在我们打算发起第二波募捐的时候去世了,所以我们的募捐活动就停止了。

  作为这场网络募捐的发起人,我们并没有遇到募捐活动中存在剩余款项的类似问题。首先我们募到的钱还不够多,基本都用在孩子每天的治疗上了。另外,孩子家人前期治疗也欠下很多债,我们募捐的钱都是给到家属手上的。

  经历了这场微公益形式下的网络募捐,我感到当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冷漠和麻木。这是客观描述,不是评价,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的。网络上密密麻麻的白血病募捐,我们如何愿意去救助一个根本和自己完全不相干的人?那么多人,我去帮助谁?我觉得这可能是慈善触网之后遇到的最大难题。

  随便翻看网络就会发现,近年来,网络上的个人募捐很多,但信任感很难建立,除非发起人具有公信力。要不是自己朋友或名人,否则我很难信任网上的个人募捐。而且,一般公益组织和私募基金会都没有公募资格,不能公开募款。我们是通过有公募资格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来进行募款的,捐款进入到他们的账户里。

  我觉得发起网络募捐的当事人应该公开接受的善款的信息,这样有利于获得信任,从而获得更多的捐款。不过,我认为公开不是义务,很多捐款人不希望自己的捐款信息被公开,这也要尊重捐款人的意愿。但当事人应该在一开始募捐时就写明白善款用途,捐款人就明白自己的捐款会用在哪里,从而决定要不要捐。

  同时,我认为公众有权利监督善款的接受和使用,发起者至少应该对捐款人公开善款的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