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心社:全力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全力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进一步明确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支撑保障,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确保到2020年全区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关于“扎实推进民生建设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2年至2017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04万人,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8个综合评价好的省区之一。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我们将坚定不移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继续采取非常政策、非常举措、非常力度,举全区之力集中攻坚,确保如期完成全面脱贫任务,坚决兑现向党中央和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坚决把脱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出征,走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多个重要节点、重要会议、重大场合反复强调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领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党中央、国务院继2015年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后,2018年6月又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总体部署,就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等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吃透中央精神、贯彻中央部署,结合实际、立足特点,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抓紧抓准抓到位。着重把握好、落实好三个方面要求。
核心是精准。脱贫攻坚成败在于精准。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持续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进一步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扶贫脱贫举措、考核督查等的精准度,找准痛点、难点、重点,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确保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
关键在落实。脱贫攻坚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既强化政策、资金、项目等“硬落实”,又注重精气神、作风、效能等“软建设”,把教育跟上,把监督跟上,把严惩跟上,解决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厌战和失职渎职等问题,确保扶贫领域风清气正、心齐劲足,激励广大扶贫一线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确保可持续。脱贫难,难就难在“持久”上。坚持把能否可持续作为检验脱贫质量的重要标尺,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骛远,既注重加强后续跟踪帮扶,脱贫不脱帮扶、不脱政策、不脱项目,又积极改进和创新帮扶方式方法,“输血”、“造血”双管齐下,扶贫、扶智、扶志、扶德、扶勤综合施策,充分激发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全力攻克重点难点问题,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人掉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清醒认识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任务的艰巨性。从实际情况看,贫困县摘帽的难点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贫困村摘帽的难点主要是培育壮大集体经济,贫困户脱贫的难点主要是发展产业和实现就业。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进一步明确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支撑保障,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确保到2020年全区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在深度贫困地区攻坚上再聚焦。针对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乡镇、深度贫困村,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啃硬骨头,在新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新增涉农资金方面倾斜支持,优先安排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领域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增加金融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坚决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强化对特殊贫困群体的精准帮扶,资产收益扶贫措施主要向贫困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和因病致贫返贫家庭倾斜,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确保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
在产业就业精准帮扶上再深入。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精心做好现代特色农业大文章,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集中力量培育贫困县、贫困村特色农业产业,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与营销渠道,确保农产品既种得好也卖得好。立足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区位特点、资源禀赋等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开展乡村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边贸扶贫,让贫困户有更多更稳定的产业收益。坚持把实现就业作为摆脱贫困最有效的途径,主动服务全区1200多万农民工,积极开展就业扶贫专项行动,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引进和设立更多“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上再发力。一些地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全区有71万贫困人口需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非常艰巨。坚持把深度贫困地区、石漠化地区等作为搬迁重点区域,鼓励实施整村整屯搬迁,做到应搬尽搬、精准搬迁。狠抓项目建设和搬迁进度,每个搬迁安置点安排1名县级干部负责,组建一个专门工作班子,严格落实包建设进度、包工程质量、包资金管理、包搬迁入住、包后续产业发展、包就业创业、包稳定脱贫、包考核验收“八包”责任制,加快完成搬迁建设任务。加强产业配套和就业安置,实行“一户一策、一户一帮、一户一档”,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上再用劲。要实现到2020年每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目标,必须加快补齐短板。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经济,支持贫困村对村级集体未承包到户的土地、森林、水面等资源,集中开发或引进企业联合开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积极发展物业经济,盘活村级集体闲置的办公用房、校舍等设施设备,通过出租等方式获得财产性收入。引导发展服务经济,支持村民合作社组建工程施工队、农业服务队等服务实体,承接劳务输出等业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贫困村的“造血”功能。
在贫困村屯基础设施上再完善。针对贫困村屯不同程度存在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网难等问题,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村屯道路建设攻坚战,持续抓好贫困地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打好安全饮水攻坚战,实施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解决群众“靠天喝水”问题。打好电力改造和网络宽带建设攻坚战,让贫困群众用得起、用得好宽带,推进“互联网+精准扶贫”,为脱贫攻坚插上信息化“翅膀”。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持续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扎实推进改厕、改厨、改圈,加快村屯“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建设美丽乡村。
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上再提升。提升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大力推进教育项目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面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使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降低贫困人口医疗负担,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开展贫困人口大病和慢性病精准救治。提升住房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农村危房改造信息和台账动态调整机制,因地制宜推广农房加固改造,鼓励通过闲置农房置换或长期租赁等方式,兜底解决特殊困难群体基本住房安全问题,让更多贫困群众住上新房。
在推进扶贫协作上再提速。主动对接、深入落实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和扶贫协作规划,持续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加大产业、劳务、教育、医疗、生态等方面协作力度,带动和帮助对口帮扶地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以扶贫协作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两广全方位合作,主动融入对接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共同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等重大平台建设,促进两广经济一体化发展,以经济发展推动脱贫致富。
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为如期全面脱贫提供坚强保障
压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督促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增强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抓牢一把手这个“牛鼻子”,坚持市委书记遍访脱贫攻坚任务重的乡镇、县(市、区)委书记遍访贫困村、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遍访贫困户,把问题找准,把难点找准,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落到实处。加强贫困村党组织特别是带头人队伍建设,使其成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领头雁”。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对重视不够、组织领导不力、工作成效较差的党委和党组织书记进行约谈,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压实基层一线工作责任。发挥好综合性督查、“红黑榜”通报等机制作用,完善考核评估工作,推动县乡干部和驻村干部自觉承担责任、认真落实政策,按时按质完成脱贫任务。深入开展“一帮一联”工作,督促干部职工履行帮扶贫困户、联系贫困户学生责任。完善“一户一册一卡”帮扶模式,充分发挥帮扶手册和帮扶联系卡作用,如实记录和反映政策宣传、帮扶计划、联系对接、措施落实等情况,使帮扶干部的帮扶进展和工作成效看得见、可监督。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督促扶贫干部既过得硬、立得住,又沉下去、干出来,更好地带动贫困群众富起来。
推动各方承担社会责任。深入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督促帮扶单位加强资源投入,落实帮扶责任。广泛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引导各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等。大力宣传脱贫攻坚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引导社会力量和爱心人士积极捐款捐物、开展志愿服务,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
(原载《学习时报》2018年8月20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