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月柿栽培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图)
核心提示:近日,“恭城月柿栽培系统”被农业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继龙脊梯田稻作系统之后,桂林市入选的第二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恭城莲花镇红岩村的柿子开始泛黄,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丰收时节。
桂林生活网讯(桂林晚报记者刘舒慧 文/摄)近日,“恭城月柿栽培系统”被农业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继龙脊梯田稻作系统之后,桂林市入选的第二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两个拥有数百年历史并传承至今的农业“遗产”,创造并传承了桂林从古至今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不仅对今年国家提出的建设“田园综合体”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也是桂林农业生态的宝贵历史财富。
恭城月柿“申遗”成功
8月28日,记者来到位于恭城莲花镇红岩村的柿子园。园内的柿子树挂满了柿子,再过一个多月,恭城将迎来满城金灿灿的画面。
据悉,恭城月柿发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加工历史,目前恭城月柿已成为恭城的特色产业,全县月柿种植面积为185865亩,其中挂果面积为158265亩,产量302642吨,产值37618万元。
近日,“恭城月柿栽培系统”被农业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记者了解到,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第四批名单中,入选的各地农业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于保护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种植体系历史悠久
明代万历年间,恭城从福建邵安引进柿树栽培,并开始加工柿饼,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2001年以来,在莲花镇、西岭镇、嘉会镇等柿树集中种植的乡镇逐步实施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慢慢探索出一条推广普及“养殖—沼气—种柿—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至今,恭城月柿种植已经探索出一套成熟完善的标准化种植技术体系,彻底改变了传统落后的栽培模式,新栽培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推广与应用。
“什么时候施肥,数量如何,如何整形修剪,保花保果等,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化的技术指导。”恭城农业局水果站站长陈学初介绍,目前恭城全县月柿已经实现标准化种植,此前编印了3.1万份《技术规程》《生产管理技术手册》等资料下发到示范区所在乡镇、村屯和农户手中,确保了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全部到位。
另外,通过病虫害预测预报、植保员出具植保方案指导农户用药用肥、农资定点统一供应等手段,恭城月柿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100%。此外,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农资专卖店,完善恭城月柿生产档案制度、产地准出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有效保障恭城月柿果品质量。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恭城不断开展月柿栽培技术研究,2008年广西地方标准《柿饼质量安全要求》发布实施;2011年广西地方标准《恭城月柿生产技术规程》发布实施。2015年,恭城10万亩月柿基地获批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恭城还成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