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沼气入户率如何拿下“全国第一”? 记者探秘

12.03.2015  23:29

广西新闻网 记者陈创明 黄启超 通讯员李振杰

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人民大会堂广西厅,与广西代表团代表共商国是,共话发展。“恭城沼气入户率达89.7%,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达81%,居全国前列……”来自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基层瑶族代表林武民,用几组数据反映该县生态发展状况,引起总书记的浓厚兴趣。

两会期间,就农村沼气使用普及对摆脱贫困的意义,本网特派记者在北京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恭城瑶族自治县林武民县长。3月11日,本网驻桂林记者到恭城瑶族自治县采访,了解恭城农村成功推广沼气的秘诀。

被誉为“中国沼气第一村”的恭城黄岭自然村屯

封山育林让农民“没柴烧”

初试沼气推广 竟一举成功

恭城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一个不沿海、不沿边、不沿铁路、不通国道的瑶族山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户靠养猪或者养鸡种,高山种玉米、低洼种水稻维持生计。为确保水土不流失,恭城像其他县一样推出“封山育林”政策,但却让农民陷入了“不愁没米下锅,只求有柴做饭”的局面。

没有使用沼气时,黄岭村的后山树木已经用于柴火砍光烧光。恭城宣传部供

1983年县委、县政府为了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保护森林资源,决定推广沼气使用。当时没有农民相信:猪粪、鸡屎那些玩意还能做饭?于是,恭城选择了一个试点村——平安乡黄岭自然村屯,在该村屯推广沼气一举成功后,1986年-1987年期间,全县就开始掀起了大办沼气的热潮,当时共建沼气池2475座,为后来恭城沼气普及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推广沼气解决了当地农民生活用柴问题后,1988年,“封山育林”政策得以真正实施。

进入九十年代,全县又掀起大办养猪、大种果树热潮,1994年底,全县建成沼气池2.7万座,种植果树18.26万亩,农民人均收入2837元。形成了“一池带四小”(即一个沼气池,带一个小猪圈、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一个小鱼塘)的庭院经济格局,仅黄岭村自然村屯就有沼气池128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