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和荣:我国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5年4月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新战略研究》
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发展趋势,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向更高层次、更广阔领域发展。近几年,我国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尤其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两个“跨洋伙伴协议”(TPP、TTIP),对我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深入研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势头迅猛。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因素推动发展。
(一)国际多边会谈受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
在多边会谈中,各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使贸易谈判陷入僵局,难以形成共识。但WTO允许几个成员国在小范围内组成经济区域集团,以减少贸易障碍、实现经济合作,达到互利共赢,形成经济规则。因而,很多国家都转入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
(二)多层次大范围合作推动合作组织重叠、数量增多、覆盖面广、跨洋跨区域的发展趋势
从历史上看,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于 1921 年,经历了初级、成长和发展三个阶段。1921年到20世纪80年代为初级阶段,全球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的数量仅为30多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为成长阶段,自贸区组织数量增加到100多个。21世纪至今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主要是由于科技迅猛发展,产品周期性缩短,需要取长补短,寻求多层次大范围的经济合作。
目前,全球自贸区组织数量猛增至接近400个,合作组织重叠,一个国家可以参加几个甚至10个以上自贸组织。新一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涵盖的范围不断扩大,本身的构成基础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打破了狭义的地域相邻概念,出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组织,并逐渐成为今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三)周边国家需要和谐环境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需要和平的政治环境为基础,其加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从二战之后开始的。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一个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能够进一步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建设共同体,化解矛盾,参与或促进一些多边机制,从而实现经济互补,贸易互惠,进而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四)周边国家经济文化地缘接近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
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发生于有地缘优势的相邻国家和地区之间。如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欧盟(EU)、东盟(ASEAN)等。由于这些具备地缘优势的相邻国家和地区彼此拥有较为相近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模式和水平,并且区域经济合作又受到经济发展程度、开放程度和文化认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这些共同点将为双边会谈中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以及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扫除不少障碍。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会促进区域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增进区域间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
二、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情况
1. 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 2002年11月,我国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的巨大经济体。2013年,自贸区达到20亿人口,GDP达11万亿美元,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2. 在建自贸区积极有序推进。 目前,我国在建、正在谈判和研究推进的自贸区共23个。在建自贸区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和瑞士的自贸协定,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目前均已实施;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8个,涉及23个国家,分别是中国与韩国、海湾合作委员会(GCC)、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和挪威的自贸协定,以及中日韩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协定和中国-东盟自贸协定(“10+1”)升级版。此外,我国还完成了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RTA)联合研究;正在与哥伦比亚等开展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还加入了《亚太贸易协定》。 [1] 这些区域自贸区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明显成效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有力推动了区域合作方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
1. 贸易额大幅增长。 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2.21万亿美元;进口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2597.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取代美国跃居全球最大贸易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发生根本性的历史转变。与2000年相比,进出口总额增长7.8倍,其中,出口增长7.9倍,进口增长7.7倍。
我国进出口总额快速上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一东盟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4436.1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20.9%,比同期我国对外贸易平均增幅高2.0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对东盟出口2440.70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9.4倍,年均增长23.7%;我国自东盟进口1995.4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4倍,年均增长18.4%,贸易顺差445.30亿美元。我国已连续四年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继续是我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正如李克强总理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说,中国-东盟双方开创了合作的“黄金十年”。
2. 投资大幅增长。 据商务部数据统计,2013年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达到1175.86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640.81亿美元,增长1.2倍。
与此同时,我国对外投资也在快速发展。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达到1078亿美元,比2002年的27亿美元增加了1051亿美元,增长38.9倍。2004-2013年,我国与东盟双向投资额累计超过1200亿美元。
3. 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 事实表明,由于我国和东盟国家存在资源禀赋间的优势互补、经济贸易上的差异互补、产业结构的互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推动我国以及整个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从2000年至2007年,我国对外依存度不断扩大,一度接近70%,有效地促进了对外开放程度,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也大跨步前进。2010年,我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我国GDP达到568845亿元,比2000年增长5.4倍。
4. 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条件。 自贸伙伴国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之地。投资领域从传统的建筑业、承包工程逐步向能源、制造业和商业服务等领域拓展。我国在秘鲁投资企业达120家。我国在巴基斯坦投资设立企业50多家,合资100多家,包括杰什马核电站、海尔工业区、瓜达尔港等。
(三)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重大意义
1. 营造了和平环境。 我国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化解热点,参与并促成一些多边机制,建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以及大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创造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
2. 增强了我国影响力。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正在逐步成长为世界强国。通过加强与各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在国际事务中出于共同利益,以共同的声音来表达共同立场,增强在世界政治与经济博弈中的话语权,成为游戏规则制定者,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地区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3.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建立起内生型增长机制。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促进了我国生产要素在国际的流通,提高资源配置的优化效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事实证明,原有弱势产业在外来竞争压力下,不断提高产业技术和产品质量,增强与其他产业的配套能力,逐步在开放中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分工和专业化新格局。
三、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
(一)“两洋协议”提出严峻挑战
由美国主导的“两个跨洋伙伴协议”(TPP、TTIP)的背后是现行世界经济秩序主导者对未来主导权的争夺。“两洋协议”对我国构成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影响我国参与新贸易规则的制定。 TPP主张打破传统自由贸易协定(FTA)模式,实行综合性自由贸易协议,开创21世纪贸易协议新标准:更加关注工人、中小企业、农民和环境。TTIP是升级版的自贸区,将取消美欧之间的所有关税,非关税壁垒也将大幅度减少,在投资、监管等方面均要形成统一标准。我国被排除在TPP之外,影响我国参与亚太地区新贸易规则的制定。TTIP一旦形成,全新的商业规则很可能架空或弱化WTO、IMF等国际经济组织,使中国等新兴经济国家从WTO中获得贸易红利受到影响,并失去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话语权。
2. 外贸进出口和投资将受到负面冲击。 TPP和TTIP包括了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TP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替代和转移效应,将给中国外贸进出口带来巨大压力。TPP成员间的贸易规模越大,关税消减幅度越大,贸易区内商品和服务价格越低,协议所创造的贸易效应也相应增大。这将造成非成员国的贸易转移效应增强。作为非成员国,我国出口额将减少,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将受打压,企业出口利润减少。TPP目前加入谈判的13个国家包括了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2013年中国与13国的贸易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40.1%,如果加上美国与欧盟,则达到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3.6%。而TTIP 将在贸易方面进一步抑制中国对欧美市场出口,有助于增加欧美对中国出口,而欧美间投资障碍减少、标准统一等措施又将起到刺激中国对欧美实体经济投资的作用。
3. 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作用将受到削弱。 首先,中国与其他区域贸易谈判效果将受影响。TPP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和可操作性,将推动APEC中一些成员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自由化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从而消弱APEC的影响力。日韩两国的战略转向和东盟内部的分歧对中国在亚太地区已经或正在努力建立的自贸区,如中日韩自贸区、“10+3”和“10+6”模式都会产生冲击。其次,TPP和TTIP将影响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延缓中国经济的区域合作与全球合作。
(二)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突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形势恶化,贸易保护主义随之抬头,尤其是旨在刺激本国产业复兴的贸易保护主义大幅上升,各国实行的贸易限制措施处于激增态势。据统计,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WTO各成员共推出了109项贸易限制措施,全球贸易额因各种保护主义政策减少6500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3.5%。
我国一直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商务部2013年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成为连续18年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8年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单是2013年全年就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了92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17.9%。此外,美国还对中国发起“337”调查 [2] 19起,比2012年增加1起。这些贸易摩擦,让中国付出了很大代价 。 能否有效应对贸易保护主义,解决贸易摩擦,关系到中国未来一个时期外贸可否持续健康发展。
(三)周边领土争端带来不利影响
由于历史遗留,我国与邻国的一些领土、领海争端悬而未决。尽管我国长期奉行和平的周边外交政策,主张与邻国做好邻居、好伙伴,但是围绕历史问题、领土问题,一些周边国家对我国仍然存在战略上的猜疑。特别是由于美国的积极介入,新的矛盾不断产生。这些历史问题、领土和领海争端与纠纷,导致我国与周边有些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缺失,影响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四)国内一些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
1. 统一的协调机制尚不健全。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目前我国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缺乏指导各部门行动的总体规划,尚未建立一套立足于长远发展需要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在区域合作中不同组合的优先顺序战略尚未清晰。这容易在区域合作中造成被动。现在的双边自由贸易区谈判往往需要10多个或者20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就很难总体协调和把控谈判事宜和节奏。
2. 服务贸易等领域开放程度不够。 虽然我国加入WTO后认真履行开放承诺,但也应当认识到,我国在加入WTO时还在一些领域保留了限制措施,如在商品贸易领域,对农业的保护主义倾向还相当严重;在服务贸易领域更为突出,市场准入限制十分严格。当前,银行、证券、保险、电信、邮政快递、建筑、法律服务等领域的开放程度尤其受美欧国家诟病。这些领域没有做到实质性开放,也使我国缺乏参与新一轮自由贸易谈判的基本条件。
3. 部门或企业利益驱动带来不利影响。 各产业部门存在竞争力水平差异、开放程度差异,各大企业也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因此,在对外开放或贸易谈判过程中各部门或企业会有自己不同的考虑。而这往往给对外贸易谈判的整体推进带来重重障碍,延缓谈判的顺利达成。
四、对策措施
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形势下,为应对严峻的挑战,要采取“多边整合、巩固提升、弥补新建、机制创新、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一)多边整合区域经济一体化
多边整合,加快RCEP(10+6)自贸区建设。 东盟成员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共16国正在筹划建立自由贸易区,并已于2012年11月启动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谈判。各参与方致力于在2015年底之前签订协议,建立自由贸易区。RCEP 16国拥有占世界总人口约一半的人口,生产总值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自贸区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将提高区域内贸易、投资环境的透明度和减少交易成本,东亚生产网络和全球供应链将变得更加通畅,将为中国提供更为广阔的亚洲市场,有助于中国获得稳定的周边发展环境。因此,要多边整合,积极推动RCEP谈判和最终签署,特别是在原产地规则、海关、贸易便利化等领域的谈判,应该作出积极表率;同时积极支持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推动RCEP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建设,推动先进国家对后进国家进行能力建设和经济技术合作,改善东亚地区的整体商业贸易环境,加快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二)巩固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
1. 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 今年是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建立第二个十年的开局年,中国和东盟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双方应积极围绕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2+7”(“深化战略互信,拓展睦邻友好”和“聚焦经济发展,扩大互利共赢”两点政治共识以及睦邻友好合作、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基础设施、金融、海上合作、安全和人文、科技、环保等七个领域合作)合作框架下,继续深化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一体化合作,推动中国—东盟关系进一步发展和全面合作的深化,大力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质量和水平,打造更广领域、更高质量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 进一步加强“金砖国家”合作。 “金砖国家”都是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要求。随着“金砖国家”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中国要充分利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带来的重要发展机遇,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形成全方位经济合作,塑造有利外部发展环境,不断深化“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走出一条大国合作共赢、良性互动之路。
(三)弥补新建区域经济一体化
1. 加快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点:一是深化金融改革,实现人民币全面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国际结算业务发展。二是促进贸易便利化,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贸易自由港,实现服务贸易和投资管理领域的进一步开放,推进审批制度的改革。三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开放倒逼金融、税收、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改革,为全国性的改革破局带来示范效应。
2. 大力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加速亚洲贸易一体化。 如果中日韩达成自贸协定,将加速亚洲贸易一体化进程,对亚太地区的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对于中国而言,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将有助于消除中国与日韩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壁垒,扩大中国对日韩的贸易和投资规模,促进中国与日韩产业链的合理布局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面对美国主导的TPP的挑战,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将是整合东亚资源,制衡美国在亚太地区实施其经济战略的重要途径。
3. 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步伐。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它将是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中日韩自贸区等国际合作的整合升级,也是我国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推进多边跨境贸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要充分依靠我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过程中,将广西北部湾打造为海上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重点支持创建中国—东盟(北部湾)经贸合作区,支持北部湾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
4. 积极推进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促进我国“西进南下”策略顺利实施。 中印缅孟经济圈属于延边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我国要把中国与南亚,中国与东南亚的铁路网的互联互通纳入到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呼吁各国组织相关专家,对中印缅孟高速铁路线进行可行性研究。以高铁先进技术为突破口,带动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一些落后地区能找到发展、合作的平台。中印缅孟经济圈若兴建起来,将具有明显的辐射作用,从而带动南亚、东南亚、东亚三大经济板块联合发展。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制创新
1. 建立主导国际经济规则制定机制。 一是在新国际贸易规则标准框架下,主导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东盟自贸区等,研究对策化解TPP、TTIP成员间通过关税消减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对我国的冲击。二是要加大 RCEP(10+6) 和 TPP 规则互通互联,在国际上,中国应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与相关国家沟通协商,争取早日加入谈判,参与规则制定。三是深化与周边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构建中国的经济战略支点,形成面向全球的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自贸区网络,进而积极推进中国自贸区战略的实施,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2. 建立自贸区统一协调机制。 对已有和正在筹建的自贸区都要建立各自的统一协调机制,设立秘书处、工作组或委员会之类的咨询和协商机制,定期举办各类交流论坛或专业研讨会,为自贸区参与国相互沟通、交流搭建平台,统筹协调解决各种问题,监督政策执行情况。同时,建立技术合作机制和信息收集与交流机制。
3. 建立人民币跨境结算合作机制 。一是要在建设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过程中,与相关国家共同探索建立人民币跨境结算合作机制,以此作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平台。二是对于其他有条件的自贸区,也要协商建立专属贸易区的银行体系,尽快部署融资方案,加大资金规模,为我国与自贸区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建立起人民币账户结算关系,尽快普及人民币与外汇兑换业务,加速双方代理点的建设进程,从而重点为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4. 完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非市场经济条款、特保条款是当前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条款,很多国家依然把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我国采取不公平的歧视做法,给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造成很大阻力。应继续把解决“非市场经济地位”作为谈判砝码,强化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地位,并在今后的双边自由贸易区谈判中建立更加灵活有效的贸易摩擦磋商和争端解决机制。同时,尝试提出并建成比世界贸易组织(WTO)更为灵活有效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5. 建立区域跨界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 要加强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做保障。因此,加快推进跨境铁路、公路桥等国际通道建设、启动跨境供电项目等成为周边各国的共识。由于项目建设涉及不同国家、地区,各国或地区国情不同,法律法规不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协调机制,为基建沿线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之间相互沟通和协商提供交流平台,协调解决各种问题。设立建设项目国际开发协调机构,成立专家顾问委员会,有效整合、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为项目推进提供智力服务。
(五)国内的政策保障
以开放倒逼国内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政策研究高度,创新有利于扩大开放的政策框架,加速与国际规则接轨。
1. 建立统一协调机制 。成立国务院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国务院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统筹制定长远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和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地方、部门和企业三方产业政策及产业规划的宏观指导,汇聚统一对外力量,强化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则谈判能力。
2. 推进外资审批制度改革。 改革多头审批的外资准入制度,给予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以负面清单管理代替对外资准入的行政审批。在保持透明度的基础上,保留可延续、变更和修改的权利。充分借鉴我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按照循序渐进、由繁到简的原则,拟定负面清单。
3. 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 一是建立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账户体系,围绕分账管理、离岸自由、双向互通、有限渗透等核心业务,创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业务和管理模式。二是通过采用促进企业跨境直接投资、个人跨境投资、开放资本市场、促进对外融资、提供多样化风险对冲手段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三是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实现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化。四是培育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机制,逐步推进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五是调整与市场主体商业运作衔接模式,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优化流程和手续,切实提升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降低外汇管理的社会成本,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鼓励开展外汇管理政策创新。
4. 推动服务业等领域的扩大开放。 一是逐步放开银行、证券、保险、电信、邮政快递、建筑和法律服务等行业市场准入,取消外资持股比例或经营范围限制,实现实质性开放。在教育、医疗、文化等行业扩大开放试点,加快推进市场化进程,加快改革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速度。二是推进农业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
5. 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负面清单制度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不断自我完善,及时修正完善“负面清单”,使“负面清单”的内容更加科学、完整,既符合现实国情状况,又符合改革开放政策;另一方面加强风险管控,通过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金融审慎监管、城市布局规划、环境生态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技术法规标准等手段,构建风险防御体系。
6. 制定中长期规划。 一是制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长期总体规划,规划我国自贸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排列自贸区建设不同组合的优先顺序,先易后难,先主要后次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二是针对每项区域合作制定中长期规划,特别是新建的、以中国主导的自贸区建设或区域合作,如“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建设好每个区域合作战略,进而以点带面,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整体向前。三是区域合作涉及的各地、各部门要根据整体规划分别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分解制定相应的中长期规划,以局部发展助推整体发展。
课题组
组长: 杨和荣 广西自治区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执笔)
成员: 任建华 中央纪委信访室主任
张守开 中央政府驻香港联联络办广东联络部副主任
许廷敏 河南省人民防空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指导老师: 文 洋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所助理研究员
[1] 中国对外商谈自由贸易协定总体情况,
[2] 美国根据 “337条款”及相关修正案进行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