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实行购租并举
保障性住房是中低收入群体实现“住有所居”的重要途径之一。“十二五”时期,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市保障房建设各项规划指标均超额完成,形成多层次住房保障供应系统,全市城镇保障性住房常住人口覆盖率达到20.3%,已达到国家提出的20%的规划目标要求。
当前,我市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加速阶段,新常态下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有何新思路?昨日,从市住房部门获悉,《南宁市“十三五”住房保障规划(2016—2020)》已基本完成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南宁市将探索和建立、完善集中建设(少量)、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相互转换、租售并举、以购代建等多渠道、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房源供应体系。拟规划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约4.53万套,其中新建0.85万套,续建3.68万套;通过棚户区改造后建设住房5.67万套,解决10万户以上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力争“十三五”末全市城镇保障性住房常住人口覆盖率达到并超过23%。
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期间南宁保障性住房建设在供应模式、保障模式以及后续管理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供应模式】
不再大规模集中建设保障性住房
“十二五”时期,南宁市保障性住房主要采用政府财政承担出资建设且以实物保障模式为主,尤其是公租房、廉租房主要由财政投资集中建设,只有部分廉租住房群体采用货币补贴模式予以保障,由于保障房集中供地建设,且项目周边市政、生活、教育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给保障性住房的后续分配以及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十三五”期间,我市主要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完成“十二五”期间的续建项目和完成已开展前期工作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为主,基本上不再新增保障性住房用地计划。具体而言,保障性住房(公租房、经适房)除新增4个项目外,其他约3.6万多套住房全部为续建项目,将在规划期内建成并交付使用。棚户区改造项目共5.6万多套,遍布全市各县(区)、开发区。
【保障模式】
逐步以“使用权保障+货币保障”为主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实施购租并举,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加快改善居民尤其是新市民住房条件,推动新型城镇化进度。结合南宁市实际,“十三五”期间,我市将逐步停建缓建经适房、公租房、限价房项目,保障性住房供应模式将从“产权保障+货币保障”为主,逐步过渡到以“使用权保障+货币保障”为主的主要保障形式。
为实现这种转变,我市将研究建立健全梯级住房租金补贴制度,即实物租赁住房保障,除政府保有一定量的调控房源外,主要通过市场筹措租赁型房源,根据保障对象不同情形适用住房租金补贴标准,直接向保障对象支付差异性货币补贴或租房补贴券。同时,基于一定时期内实物配租的现实需要,我市将建立健全梯级限价制度,以及根据保障对象具体情况提供差异性限价优惠、货币补贴或贴息等。
【保障机制】
探索“三房”并轨房源只租不售
《南宁市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办法》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将公共租赁住房与廉租房两种保障性住房纳入统一管理,为老百姓申请租赁型住房创造了便利。“十三五”期间,全市将构建“三房”并轨保障机制,只租不售,逐步提高货币配租比例。
当前,直管公房在南宁市还占有一定的比例,“十三五”时期,将构建以公租房(含廉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将直管公房纳入公租房,形成廉租房、公租房、直管公房“三房”并轨管理,只租不售。在房源方面,鼓励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建设小户型商品住房,政府通过租赁、协议回收、配建等形式纳入城市保障性住房供给范围。
在保障方式上,将参照市场租金价格水平,根据保障对象收入和居住条件的差异确定不同的补贴标准,逐步提高货币配租比例。此外,保障对象还可以从市场上购房,政府同样对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进行补贴或发放购房补贴券。
【后续管理】
政府建设小区逐步推行智能化管理
凤岭北苑是我市率先启用智能化管理的保障房小区,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了多种改进。“十三五”期间,这种智能化管理模式将逐步覆盖财政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小区,进行包括智能监控、三级门禁、多卡合一、信息互通等功能在内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后期物业管理水平。
此外,南宁市还提出“互联网+物业”的发展思路,拟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物业管理项目的服务等级评定、物业服务项目的创优考评,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备案、物业服务企业的信用管理等工作;通过开发会议软件和电子投票软件,促进解决召开业主大会或成立业委会难的问题,并逐步运用到网格化管理工作中;推行社区OTO电子商务平台,用于业主缴纳物业费、停车费等,快速解决业主的投诉、保修和做好跟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