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次放飞33只国宝朱鹮 戴脚环可监测其行踪
6年前,5对与大熊猫一样珍贵的朱鹮,千里迢迢从陕西来到浙江,在德清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安了家。6年来,通过浙江大学(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专家的精心繁育,朱鹮家族成员已达146只。
今年是野生朱鹮被发现33周年的日子。昨天,33只经过野化训练的朱鹮被放归大自然,这也是朱鹮在我国南方地方首次放飞。其中10只朱鹮佩戴上脚环,专家和技术人员将通过GPS无线跟踪,随时监测它们的行踪。
亲缘关系远 生存能力强
放归自然的朱鹮经严苛挑选
昨天上午10点15分,下渚湖朱鹮岛,当野化驯养基地的丝网被拉开的时候,只有零星的朱鹮陆续离开,大部分似乎对这个“家”还依依不舍,长久在2690平方米的驯养基地的丝网下盘旋,直到中午才全部离开。“说不定晚上它们还想回这个‘安乐窝’呢。”工作人员开玩笑说。
对这些享受惯了安乐窝生活的朱鹮来说,它们还能适应野外风吹雨打、酷暑严寒的残酷生活吗?浙江大学教授、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主任方盛国告诉钱江晚报记者,这放归的33只朱鹮都根据种群谱系资料筛选过,要求个体健康,亲缘关系要在四代以外,种群数量、性别比例、年龄构成都经过科学论证,有利于野外种群重建。也就是说,它们是从146只朱鹮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兵强将”,老弱病残被排除在外,野外生存能力比较强。这批朱鹮,年龄最大的5岁左右,最小的才5个多月。
模拟野外生存环境
事先经两轮严格“军训”,小小鸟儿才能放飞
野外放飞对它们来说就好比上战场,不但要面临大自然的考验,还要面对天敌的袭击。所以,在放飞之前,这些朱鹮还要经过两轮严格的“军训”。
第一轮:食觅能力和飞翔能力训练。比如,人工圈养条件下,朱鹮主要喂食泥鳅、牛肉和黄粉虫;而放归野生的朱鹮,主要在湿地、水稻田、菜地和田埂等农作区觅食,以小鱼、泥鳅、蛙及农业昆虫为主食;
第二轮:在模拟野外生存环境的野化驯养基地,进行飞行能力、“人类追捕”、“烈日当头”、“狂风暴雨”和“风霜雨雪”等,一系列严酷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的胁迫性训练。
经过一系列严格训练,在放飞之前,它们已基本具备自行觅食、“自由恋爱”和交配、自行筑巢产卵、自行孵化和自行哺育幼鸟等野外生存能力和自然繁育能力。
“对它们来说,一开始因为对野外环境不熟悉,活动的范围会比较小,之后才会慢慢扩大。”方盛国说。而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有10平方公里的面积,生态系统多样,原生状态保持完整,是朱鹮的理想栖息地。德清全境468平方公里的湖泊、溪流、湿地、水产养殖塘、稻田等,也为它们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