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仔返乡做切粉盖楼 外面奔波劳累不如回家创业
晒粉。
切粉。
春节期间,拥有百年切粉制作传统的连州九陂镇持续着节日的忙碌,家家户户都晒起了粉皮。随着二广高速的开通,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北上连州古镇,搜寻杨屋切粉这类百年乡村美食,为当地带来了商机。
六道工序手工做粉
据介绍,选米、浸泡、水蒸、日晒、软化、刀切,经过六道严谨的工序,九陂镇杨屋切粉方能上“扎盒”捆装。
近年来,连州九陂镇杨屋产出的切粉驰名珠三角,不少潜心做切粉的家庭还因此盖起了新楼。据杨屋村老人介绍,杨屋人做切粉,清末已有之,历经百年,杨屋人至令保留着最传统的工艺——手工做切粉。小小一扎切粉,粉条粗细均匀,色白自然。连州切粉,论声誉“沙坊粉”早已驰名,人说,“沙坊粉”美味,贵在水靓。与“沙坊粉”的享誉相比,杨屋切粉略显低调。低调的杨屋粉百年来蒸、晒、切每个环节一丝不苟,蒸粉的铁锅、晒粉的竹匾、扎粉的木盒,诸具如旧。杨屋做粉有规矩,晴天粉出,雨天无粉,不走捷径就是要保持自然本色。
古法做粉用料地道
杨乃远一家做粉已传三代,据他介绍,像他一家,三人做粉,即便日夜加班加点,每日顶多也只能做一百斤成粉。用传统方式做出来的杨屋粉爽口弹牙,米香纯正,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供不上货是常有的事。“吃了乡下人的切粉后,城里人经常开车到这里来买粉。”
杨屋粉费人工,价格却很厚道。杨屋粉须精挑头造米。杨乃远说,头造米较二造米更适宜做粉,二造米黏性大,做出的粉容易烂。目前头造米市价2.5元/斤,按八成成粉率,80斤粉的原料成本就需250元,市价5元/斤的杨屋粉80斤只有150元的收入。
不担心后继无人
“杨屋做粉的人家有10多户,大多是四十岁以上的壮年做粉。”杨乃远说。
尽管是这样,但杨乃远不担心杨屋切粉后继无人。“年轻人都想出去闯,走捷径,赚快钱,真正成功的没几个。倒是在家踏实做粉的,赚小钱却盖起了新房子。”杨叔说,像他家如今的两层新楼,切粉功不可没。在杨屋村,越是人到中年就越对切粉有感情,很多曾出去闯荡世界的青年人,到一定年纪就主动回乡与家人一块做切粉。“外面奔波劳累,收入很不稳定,还是回家创业好,学会切粉手艺,一辈子都不犯愁没生意。”一名返乡打工者感慨地说。
(记者曹菁 通讯员陈俭灵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