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年 打赢脱贫攻坚战
未来3年 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
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
国新办2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欧青平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韩俊介绍,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未来3年,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越往后难度越大,平均每年需要减贫1000万人以上。扶贫工作中还存在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措施不精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扶贫资金违纪违规使用等问题。
文件最大的亮点是“行动”二字。指导意见的每一项任务都有牵头部门、都有负责部门,是个行动指导意见。文件最核心的理念是一定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现在脱贫攻坚最难的就是深度贫困地区,各项政策对深度贫困地区要倾斜,这是文件的又一个突出亮点。此外,强调要把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作做得更实。贫困户的识别、退出一定要做得精准。
指导意见提出:实施好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特别是强调各项政策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要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着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的特殊困难。二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从10个方面强化各项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举措,要从4个方面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短板。三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加强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和科技等各个方面的支撑保障,动员全社会力量合力攻坚。
“根据建档立卡的数据分析,30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大多数都是老病残等特殊群体,因病、因残致贫比例分别超过40%、14%。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比例超过16%。”欧青平说,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深入,这些特殊贫困群体的比例会越来越高,贫困程度很深,减贫的成本非常高,脱贫的难度也很大。
这些特殊贫困群体,很多都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和条件,无业可扶,没有产业能带动,同时自己也无力可扶,开发式扶贫难以发挥作用,必须调整攻坚的打法。从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坚持开发式和保障性扶贫相统筹转变,这也是这次中央文件提出的明确要求。
同时,欧青平表示,保障性扶贫并不是对剩下的贫困人口采取低保一兜了之的方式,而是重点针对那些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以慈善帮扶、社工助力为辅助的综合保障体系。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到2020年要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的指标要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韩俊说,这个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和承受能力,今后3年,要把脱贫攻坚工作聚焦到“两不愁、三保障”上来,严格按照这个标准脱贫攻坚。
“其中,‘三保障’的内容需要准确把握。”韩俊指出,义务教育有保障,就是要保障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确保他们有学上,上得起学,不是上什么学都包起来、都免费;基本医疗有保障,就是要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确保贫困人口患了大病、慢性病等得到及时救治,他的医药费负担应该降低到合理水平,基本医疗有保障不是看什么病都不花钱;住房安全有保障,保障贫困人口的住房基本条件,不是把他的房拆了盖大房、盖好房。
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既不能降低扶贫标准,也不能擅自拔高标准。文件提出要取消行业部门与脱贫攻坚无关的搭车任务。有的地方搭车任务很多,每个部门、每个行业都借脱贫攻坚提一些考核要求,现在要进行清理,取消超出“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的考核指标。(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