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绥:土地“小块变大块” 蔗农脱贫开新路

05.04.2016  19:57

广西新闻网 记者 宋瑶

扶绥县渠隆屯土地平整作业现场。 广西新闻网 记者 宋瑶 摄

3月29日,在扶绥县渠黎镇渠凤村渠隆屯,数辆推土机驶入的田地里进行推土作业。而在距离此处数公里的渠庐屯,宽阔平整的土地上,甘蔗苗长势喜人。近年来,在国土部门积极协助下,当地政府对土地进行整治整合,实现土地“小块变大块”,零散成集中,为当地甘蔗种植走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农业道路提供了条件,帮助当地村民找到脱贫之路。

土地不齐整,种蔗成本高

广西是全国蔗糖第一大产区,而崇左市扶绥县是传统的甘蔗种植大县,原料蔗和蔗糖产量排广西和全国第二位,农民收入的80%也来自甘蔗。由于传统生产和经营方式落后,当地甘蔗种植效率低,单产少。加上近年来人工、肥料、农药等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农民群众种蔗收益逐年下降,有些种植户甚至陷入贫困。甘蔗种植亟待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关键第一步,在于土地整治。

实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后,土地分属于各家各户,地块分散、大小不一。家住渠庐屯的一名贫困户,仅拥有6亩土地,却分散成12块,最小的一块地仅0.15亩。在当地,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土地被田埂分散得七零八落,高低交错,既不利于规模连片种植,也不利于机械化耕种,更难以实施现代化水利灌溉。因此,甘蔗种植要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必须要打破田埂,对土地进行重新整治整合,通过改造、归并和再划分,实现小块并大块、三角变方块、零散成集中。

“小块变大块” 机械进田地

土地整治开始后,扶绥县国土局派出测绘人员到现场测量,按照村民原有的土地面积重新划分土地,并制成地图向村民公示,避免日后出现土地边界纠纷。

“在施工队伍进行土地整治作业时,国土部门会成立技术指导工作组到一线指导,以优化技术,加快进度。”扶绥县国土局副局长邓海告诉记者,土地整治整合,除了打破田埂,填低洼,平高地,还要进行表土剥离和回填,以保持土壤的肥力。此外,技术人员还要根据当地村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重新规划田间道路。

记者在渠黎镇渠庐屯的蔗田边看到,整治后的土地广阔而平整,数台农机停在田边等待作业。据介绍,机械化耕作效率比传统人工效率提高明显,农民个人管理面积可从原来的10多亩提高到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大大减少了劳动力投入。甘蔗种管收实现机械化后,每亩地机械化成本比传统耕种方式约节省一半,加上采用水肥一体化,有效提高水资源和肥料、农药的利用率,明显减少灌溉水、肥料和农药的用料,最终每亩地的成本约能降低500元。

如今,村民们还在平整的甘蔗地里套种西瓜等经济作物,提高了土地使用价值,增加收益。

分红不分地 助贫困户脱贫

土地“小块变大块”把规模化经营、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变成了现实,一些新的糖料蔗基地建设模式也应运而生。在渠黎镇渠庐屯,农民自发组织成立村级现代农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并预交一定的种植费用,交由合作社种植和经营,除去成本后,所得受益按每户入股的土地面积分红,实现“分红分股不分地”。

渠庐屯村民郭辉强独自抚养一儿一女,女儿正在上学,小儿子患有脑疾。郭辉强有15亩地,以前靠种植甘蔗只能得到5000—6000元/ 年的收入,子女的学费和医药费让这个贫困家庭捉襟见肘。2015年,郭辉强将7亩地入股合作社,首期便拿到了3500元的分红,待合作社将甘蔗出售后,他还将得到3500元的分红。

“以前我自己种甘蔗,又累,收入又少。现在加入合作社,不用种地,还可以拿到分红。现在我有很多时间去做别的活挣钱,也有精力照顾小孩”。郭辉强告诉记者,他如今在家养竹鼠,种金花茶,希望可以借此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渠庐屯有40余户贫困户,其中不少贫困村民是因年老或残疾而无力耕作,“分红分股不分地”的模式 ,让这些贫困户基本摆脱了穷困的境地。

据渠庐合作社总经理吴品刚介绍,合作社今年将扩大土地平整的面积,将现有的3500亩蔗田扩大到10000亩以上,并打造成高糖高产的甘蔗“双高”基地,力争实现每亩增收500元以上。

【 编辑:邓达  作者: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