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必扶智 梦想飞更远
扶贫必扶智 梦想飞更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教育和教师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优秀教师队伍,为国家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人才,是发展教育事业必然选择,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在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希望,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的祝福,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充分肯定。“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总书记的殷殷期待、谆谆嘱托,指明了广大教师和贫困地区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
近年来,我国逐年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仅2014年中央财政就投入500亿元专项资金,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随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扩大实施,全年培训240万人次,实现中西部义务教育和幼儿园的全覆盖。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农村教学条件和质量都获得长足发展。但也要看到,城乡教育的较大差距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依然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只有继续加大投入力度,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才能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上取得更大进展,为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有力智力支持。
贫困是物质的贫乏,但归根结底是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教育不扶贫,难有真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没有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就不会有扶贫开发的成功;而没有贫困地区的脱贫,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把补齐乡村教育短板的工作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中,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就能更加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论断要求的重要性、针对性,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主动性,以务实态度和扎实努力,切实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就。
补短板的重点在投入,核心在教师。教育事业发展不是简单的硬件比拼,而要靠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来推动。在国家硬件投入逐年加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着眼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战略核心问题,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关键领域、最紧迫任务,从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8个方面采取措施综合施治,抓住了要害、抓到了关键,是解决目前问题的当务之急,是补齐乡村教育短板的治本之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启迪心中的梦想,更给予放飞梦想的翅膀。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是夯实兴国强国教育之基的战略举措。关心爱护乡村教师成长进步,帮助支持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也是我们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