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扶贫结“金果”——广西质监系统帮扶西林发展特色产业纪实
“标准化”扶贫结“金果”
——广西质监系统帮扶西林发展特色产业纪实
“得标准者得天下”。在广西质监系统的帮扶下,西林县农民通过标准化种养的红彤彤的沙糖桔、花溜溜的麻鸭、金灿灿的姜晶等“山珍地宝”登上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舞台,畅销国内外,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名片”。
标准化种植结出扶贫“金果”
自治区质监局在对口扶贫西林的过程中,经过调研分析,决定发挥优势,通过抓标准、树品牌来破解西林沙糖桔发展困局,开辟创新扶贫路径。
区、市、县三级质监部门与西林县委县政府共同努力,制定了西林地方标准《无公害食品——沙糖桔栽培技术规程》,从挖坑、松土、选苗、修枝、除虫、除草、收果、包装等方面对沙糖桔种植进行规范,打破以前种沙糖桔“果树随着山势走,收成看着天气来”的困局。同时,西林县投入近3000万元资金,并制定“优果工程”、种植补助、贷款贴息等一系列惠农激励政策。2012年,西林沙糖桔在质监部门指导下,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开启了西林沙糖桔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的大幕。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13万亩以上,基本达到人均1亩,年产量5万吨。
现年58岁的果农王丽萍,从2002年开始种植沙糖桔,开始种植时不足4亩,如今已拥有一个挂果面积近10亩的标准化果园。质监工作人员手把手指导,按照高海拔无公害标准化水果生产技术规程要求,规划果园建设、改造低产林,按时按规范除草、修枝、采果。“现在种果省时、省力,还不用操心挂果和果子质量,标准化种植真是好啊!”王丽萍说。
搭乘地理标志保护“快车”,西林沙糖桔在市场上逐渐打响了品牌,今年市场价格是4年前的3倍。“西林沙糖桔”牌子叫响了,农民兄弟腰包鼓起来了。据不完全统计,西林种植沙糖桔致富家庭已达万户以上,年收入最高的已达100万元,全县沙糖桔年产值超亿元。
品牌化发展壮大“致富麻鸭”
西林麻鸭,是食客口口相传的“广西第一鸭”,是广西小麻鸭的种源鸭。由于其野性难驯、孵化率低、品相不一,不少农户改养家鸭,市场上充斥着诸多杂交品种,多年前西林麻鸭曾经面临“灭种”之患。
为开发保护西林麻鸭这一珍稀品种,广西质监部门联合西林县政府,以地标产品申报和保护工作为抓手,推动西林麻鸭产业走品牌发展之路,于2013年12月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先后组织制定实施西林麻鸭《品种》《种鸭及种蛋》《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等一系列地方标准,形成从品种选择、环境质量、饲料管理、防疫检疫、产品质量全过程的西林麻鸭养殖标准体系。同时,鼓励农户采取“公司+农户”养殖方式,采取“小鸭换大鸭”的形式,保鸭苗纯正,给农户实惠。据统计,2013年全县西林麻鸭出栏65万羽,产值约7000万元。按计划,到2015年末年西林麻鸭出栏可达100万羽,产值近1亿元,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产业。
在西林那劳乡,张大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参与“小鸭换大鸭”,他免费领回1200羽纯正西林麻鸭苗,在严格按照合同养殖4个月后,将120只商品鸭返还公司,同时可留下1080只商品鸭自由出售。按当前西林麻鸭市场价格,这批商品鸭可收入近6500元。“通过养殖西林麻鸭,我实现了‘单车换摩托’。下一步,我打算给儿子换一部小汽车。”张大伯笑得合不拢嘴。
火姜示范生产“火”了百姓生活
西林的火姜辣素高、颜色金黄透亮,具有很高的品质。而利用西林火姜深加工的西林姜晶、西林姜粉等产品出口到德国、摩洛哥、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地,大受欢迎。
为改变传统生姜种植“散小弱”状况,西林近年积极发展火姜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抓好姜品源头质量。2014年,全县已完成种植生姜1.84万亩,占年度计划任务1万亩的184%,建成1个500亩的无公害西林火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为帮助生姜深加工企业提质升级,质监部门送来科学工艺标准,深入企业指导质量管理,强化品牌建设,牵头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推动作用。在质监部门帮扶下,西林火姜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西林汇浤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已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起137亩的姜制品加工厂房和西林火姜有机栽培基地。该公司生产的西林姜晶、西林姜粉等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出口标准要求,顺利打入国外市场,带来可观效益的同时,也带动周边百姓种姜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