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 找准着力点 积极探索首府戏曲发展新路经

11.03.2016  18:45


近年来,南宁市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地方戏曲保护传承,突出找准“”、“”、“”三个抓手,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打造演出品牌、强化受众培育、拓展外向市场,成功探索走出了一条创演并重、送种结合的戏曲发展路径。

一、以创作为着力点,增强地方戏曲发展后劲。繁荣剧目生产是推动地方戏曲沿袭历史文脉,不断适应文化新常态的重要抓手。基于此,近年来。我市地方戏曲创作着眼“传承”与“创新”,一方面夯基固本,注重传统复排,将粤剧《西河会妻》、《牡丹亭》,邕剧《三进士》等一批传统剧目重新推上舞台,通过剧目载体生动再现“大过山”、“打闭门”、“收状”、“乱府”、“校场比武”等排场及“跳台铲椅”、“耍獠牙”、“打藤牌”等技艺,以此推动传统剧目的生产性保护;另一方面强化创新,适应现代审美,积极找寻地方戏曲传统程式与现实题材、现代审美的契合点,立足当地特色,组织推出大型粤剧《海棠亭》、《璎珞传》、《龙象塔奇缘》等一批应时新作,通过融汇本土、接轨市场,让地方戏曲走进新生代、活在当下。据统计,近三年来,我市戏曲院团共组织复排、创作了19台大型剧目,演出场次达到70余场,以剧目生产带动地方戏曲良性发展的格局正在建立。

二是以演出为着力点,促进地方戏曲常演常新。坚持以演出促进市场培育,一是做好“惠民牌”,依托“送戏下乡”、“儿童剧目进校园”等办民办实事项目,开启地方戏曲直通车,通过每年举办100余场的惠民演出,全方位搭建戏曲艺术对话基层大众的桥梁纽带;二是做精“演出牌”,促进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结合,采取“古书院+老戏曲”的方式推出新会书院“邕州神韵”演出项目,积极打造邕城戏曲文化周末,并全面孵化常态演出阵地,采取“院场合作”的方式在南宁剧场低票价推出“邕城粤韵——民族传统文化系列演出”项目,通过上演传统戏、现代戏不断发展新生代的戏曲受众,据统计,“邕城粤韵”活动自2013年启动以来,已举办各类戏曲演出36场,参与观众近4万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三是做优“交流牌”,积极拓展地方戏曲文化的外向特色,常态搭建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的交流平台,3年来共汇集中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9个国家44个戏剧团体举办65场剧目展演,成功打造出一个多元文化、释放魅力的艺术盛典,并积极发挥地域优势,实施粤港澳桂四地联动,多点举办图片展、戏剧交流展演、艺术工作坊等多元活动,成功达成四地资源优势互补,文化共赢。

三、以受众为着力点,推动地方戏曲走向大众。积极着眼发展新生代戏曲受众,通过搭建平台稳步建立起戏曲院团与各大院校的互动联系,具体为:一是发展校园戏曲演出阵地,与驻邕各大高校密切联系,通过驻邕高校戏曲爱好者联谊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借助播撒戏曲种子,形成学生学戏、学生演戏、学生观戏的良性循环,近年累计开展活动达50余场;二是拓展校园戏曲观演群体,采取发放免费观演券,助推高校师生走进专业剧场观赏专业演出,不断深化青年受众对地方戏曲的感性认知,助推地方戏曲活跃舞台、走进大众,近三年来,我市戏曲院团向各大高校累计发放各种戏曲观演券已达2万多张,通过经常性的剧场实践,由地方戏曲观演引发的“鲶鱼效应”已然凸显,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从不懂戏曲走向爱上戏曲,并自觉扛起了戏曲“传承”的大旗;三是延伸校园戏曲参与活动,化高校的被动参与为主动介入,依托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等载体同期组织开展戏剧工作坊、剧评会等活动,汇集主创、编导、高校观众等共同参与,形成地方戏曲演出实践、剧目保护、传承研究的完整链条,让高校师生成为推动地方戏曲发展的新生力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