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BIM技术落地 智造南宁地铁样板工程
南宁地铁项目通过在技术应用方面的开拓创新,引领整个南宁地铁3号线的BIM应用潮流。
3D技术交底让施工要点一目了然
12月14日,2017年南宁市建设工程“百日攻坚”安全专项整治、质量提升行动暨BIM技术应用观摩会在地铁3号线创业路站举行,市城乡建委向全市施工单位推荐该工区的三维激光扫描、全自动放样机器人、可视化技术交底等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在两个多小时的集中观摩和自由观摩环节,观摩人员在16名解说员的引导下,分批次“穿越”企业文化长廊,步入施工作业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参观BIM展区、BIM技术应用样板间,还身临其境感受无人机航拍、可视化技术交底、BIM放样机器人、三维激光扫描等BIM创新体验。人群中不时响起啧啧称赞和相机快门的声音。
“BIM技术真是酷炫!看一遍就好像自己亲身经历过一个完整的流程一样,记忆深刻!”一名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说。
为了让施工人员尽快掌握施工技术,快速熟悉并融入施工中,南宁地铁创业路站地铁项目开展了3D技术交底应用,让交底技术成为真正看得见、看得懂、记得住的施工技术,即便是从未接触过项目的新员工们都能够对整个施工流程、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一目了然。
“我们针对传统施工技术交底中技术方案无法细化、不直观、交底不清楚的问题,借助BIM直观性特点,利用3D虚拟动漫技术呈现技术方案,使施工重点、难点部位可视化,提前预见问题。” 施工方中铁十二局集团的技术人员介绍说。
VR技术让工人实境体验安全重要性
当天的VR安全体验也让不少观摩者啧啧称赞。“我们通过最新VR技术,模拟各类危险场景,让工人们能体验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施工方中铁十二局集团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计算机里模拟设置了高空坠落体验、综合用电体验、安全带使用体验等多项内容。VR安全体验以实景模拟、亲身体验等直观方式,将施工现场常见的危险源、危险行为与事故类型具体化、实物化,让体验人员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来感受地铁施工现场危险行为的发生过程和后果,感受事故发生瞬间的惊险。
该工区负责人表示,他们参考地铁施工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定期给工人们进行VR安全体验,旨在通过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地铁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实现风险预控,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达到创建平安工地的目的。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让返工率降到最低
据悉,南宁地铁3号线01标机电6工区承担了4站3区间1出入段线内的通风空调、给排水与消防、动力照明、设备区及轨行区装修、风亭、车站附属设施的施工任务。由于地铁机电系统管线安装存在分工细致、协同成本高、管线复杂冲突多等特点,传统机电安装施工方式难以准确、高效完成任务。项目部与广西科技大学BIM研究中心以校企合作方式,共同推动BIM应用落地。
在创业路站施工中,项目部引入基于BIM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它能够对复杂施工面进行无缝3D扫描,形成3D扫描实体模型,在数小时内即可完成实体数字化转换,还能实时动态高效地检验施工误差,成为获取基础数据的重要手段。
项目部还依靠建立的车站BIM模型,对临水临电临边防护进行科学合理的布设,避免了后期出现边干实体边拆临水临电设施的情况。“我们通过软件对BIM模型进行管道碰撞模拟,发现站厅层公共区吊顶的管道不能顺利通过,经过BIM计算,对管道重新进行排布。处理这样的问题,以前靠的是施工经验,或者干脆推倒重建。现在只需要在模拟环境中进行推演就能掌握处理。”技术员介绍说。据统计,项目部利用BIM技术精细化管理各个专业,解决了1000多处碰撞问题,节约了工期和成本,安装返工率降到了最低。
放样机器人确保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地铁机电系统管线安装最大的挑战是精度。项目部结合3D扫描数据,利用BIM模型,对施工场地进行BIM放样机器人综合放样,真正实现了“所见点即所得点”。
目前,单人每天可完成500余点的放样工作,大大提高了安装效率,且能保证安装与模型匹配精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BIM技术的可视化让复杂施工变得简单。相比传统的图纸交底,可视化技术交底在BIM平台生成的施工演示动画和3D打印模型大受工人们欢迎。“既有视频,又有模型,照着干就行了。”而面对细致的工程管理问题,一台电脑就可以帮助项目负责人杨磊完成任务。每一个施工面的进度可以立体动态地展现在他眼前,施工任务也能第一时间传达到施工终端。“BIM不仅仅是简单的建模,我们所做的是要把以BIM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落地应用,实实在在、全方位地为项目服务。”
市城乡建委有关负责人认为,项目部高度重视,积极推动以BIM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落地与快速实践,不仅契合了“提升全市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主题,也为全市建筑施工单位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相互学习的平台,是南宁地铁3号线BIM技术应用的样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