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水利 报效家乡
“山泉引到瑶家来,酿出好酒谢我妹。”瑶寨姐妹唱罢山歌,与水利人姚晶晶(右一)同饮“通水酒”。本报记者 谢彩文/摄
壮乡大地,有两万多基层水利人,他们是轰轰烈烈水利工程建设的承载主体、是广西水利大业的基石;他们管护着68万多处各类水利工程,守护着1300多条大小江河;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默默奉献,保障着各族群众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生产用水。
为了让社会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凝聚实现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的正能量,自治区水利厅从各市、县推荐的近百名基层水利人物中,筛选出10多名各具代表性的先进典型,通过记者现场采访,从今天起在《实诚基层水利人》专栏中一一报道,敬请关注。
姚晶晶,一个普通的80后女孩,一只从大山里飞出去又飞回来的凤凰,一名执着的基层水利人……
来到田林县潞城瑶族乡三瑶村平好屯,第一印象全是新楼房,而且多半还在装修中。
陪同我们一起来的,正是当地新一代水利人姚晶晶,她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像闺女回村,这家请那家拉,连同行人都难挡浓浓亲情。
“这些楼房,都是去冬通水后建起来的。晶晶给大家省了好大一笔钱、好多的辛苦!”8月下旬,我们一进屯,村委主任梁少军指着栋栋新楼介绍。
原来,这个山村多数人家早就备好了水泥、沙子、钢筋、砖瓦等材料,就缺一样把这些材料“粘”成房子的东西——水。住在山上、“一村更比一村高”的瑶家人,缺水普遍是个大问题,连建筑用水也靠人背马驮,算起来跟沙子一样贵。
去年,姚晶晶和同事们帮村里争取到人饮项目,按原设计建池引水,只能解决平好屯的下屯24户人家的问题,高过水源地的平好屯的上屯12户人家只能望水兴叹。姚晶晶他们反复到现场勘察,发现有一块天然大岩石,稍加改造就可用作“拦水坝”。因地制宜修改设计巧妙施工,把有限资金节省下一块,用来购买600多米钢管,并在高处再建一个小水池,利用水泵从大池抽水上去,一举让齐心协力投工投劳的下屯上屯瑶胞全都受益。
姚晶晶并不是这个村的闺女,她出生在岑王老山脚下浪平乡浪平村,那里也是个世代缺水、靠天吃饭的地方。幼时记忆深深地刺痛着她:田地守水,夜以继日,全家“轮班”;相互抢水,六亲不认,乡里乡亲甚至兄弟姐妹也大打出手……
在部队当过卫生员、后来转业回乡的父亲姚茂科回忆,姚晶晶高考时,他极力劝女儿学医,可是晶晶3个志愿填报的全是水利专业。结果如愿就读长沙理工大学,毕业后也专业对口,在岳阳市水利水电工程公司供职。生活在名城,工作也不错,父亲又劝女儿好好安家立业。没想到毕业才两年,晶晶又把好端端的工作辞掉,回乡参加事业单位考试,2007年成为田林县新一代水利人。
“一定要改变家乡缺水状况,这是我从小就立下的心愿。”看得出,姚晶晶很有主见并且很执着。
在基层干水利,人少事多责任大。为人妻为人母的水利人,更要多承受一份苦。田林地处山区,在广西是面积最大的县。地广人稀,意味着要跑更多的路、爬更多的山。2013年,姚晶晶怀上了宝宝,不仅没休一天假,还经常挺着大肚子加班。工作到深夜,单位大门关了,只好从旁边矮围栏翻出去。作为县水利局最年轻的技术人员,该下乡还照样下乡。肚子里宝宝受不了,终于提出“严正警告”。丈夫既心痛又担心,也提出“严正警告”。尽管如此,姚晶晶的工作节奏还是慢不下来。直到宝宝出生当夜,毫无预感的这个“大意”产妇,白天依然正常上班——多次“警告无效”的宝宝,就这样用提前的啼哭,表达对母亲的“特殊意见”。
从离县城60多公里另一个瑶乡传来饮水工程通水的好消息,略为减轻姚晶晶对宝宝的愧疚。
这是八渡瑶族乡那囊村平万屯。晶晶清楚地记得,以前全屯饮水就靠村边一个小水窝,水源来自山上一个小泉眼。村民省水如油,用老瓜丝团沾点水转一圈,就算洗碗洗锅。负责这地方人饮项目的姚晶晶,努力申报了两年,才争取到上级资金支持——不过也仅够造价所需的1/3左右。
钱不够,事要办成,还要办好。有一次她上山勘察,不小心摔倒,裤子刮破了,赶紧把外衣脱下来,“时髦”地围在腰间,把不该露出来的部位遮住,又继续工作。
办法一想再想,输水管长达7.5公里,选用PE管价钱省大半,缺点是第一需要深埋地下,费工——没问题,村民义务投劳;第二需要占些地——没问题,谁也不要补偿……好事就这么办成了。
姚晶晶老家浪平乡浪平村大变样了:水渠硬化了,搞了“三面光”,天大旱水也够地用;山坡建了水柜,旱地不“望天”了。我们新奇地看到,田垌里1/3田地用水泥桩支起遮阳网,还建有喷淋设施,一看就知道投资不小。里面种着娇贵的中草药田七,与以前风调雨顺种水稻、老天不关照只能种红薯相比,收入增加好多倍!
30出头的姚晶晶,已经当了差不多一届县政协委员,她提交的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提案等,被评为优秀提案得到采纳。
志在改变家乡水利面貌的姚晶晶,正在改变的显然不仅仅是自己出生那个小村庄,而是概念更大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