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抗战老兵陈佐刚:远征印度保供给 坚守信念迎胜利
抗战老兵陈佐刚。记者 李军摄
回到家快一周了,95岁的陈佐刚老人激动的心情还没有完全平复。
步伐整齐的方阵、轰隆驶过的卡车和坦克、呼啸飞过的战机……9月3日上午,他坐在天安门广场观礼台距离长安街约20米的地方,看着祖国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在眼前一一展现,思绪万千。
那些炮火纷飞的岁月,慢慢在他的回忆中浮现。“近年很多东西我都记不得了,但是那些久远的事,反倒越来越清晰。”老人说。
抗日战争时期,陈佐刚作为一名汽车兵远征印度,冒着轰炸执行后勤物资运送任务,以维持盟军部队的“生命补给线”。
1937年6月,17岁的陈佐刚听说自己被国民党征兵抽丁抽中,决定逃跑。“当时很怕,听说国民党部队一个班长能随意杀掉一个兵。”随后他一路逃到桂林。
但在目睹了日军对桂林的残酷轰炸后,他决心入伍。在报纸上看到汽车兵团的招兵信息,他毫不犹豫报了名。
随后,他乘飞机飞越喜马拉雅山脉,降落在印度。当时,10万中国远征士兵被送到这里集合,接受美式训练,抗击日军。
高温下,陈佐刚和其他士兵每天进行严格训练。步枪、冲锋枪、机关枪、迫击炮……拆装枪械,练习打靶。训练完成后,他们这些汽车兵们还要继续学习开车。
方向盘,成了他们手中的武器。每天天未亮,他就和战友们往车里装满粮食、物资,运往前线。运输线上凶险密布,他们时刻保持警惕,时刻准备战斗。
陈老回忆,行车要途经一座险峻崎岖的野人山。酷暑时节,车厢里异常湿热,车一侧就是万丈悬崖,稍有不慎就会车毁人亡。山里满是凶恶的巨蚊,还有主动攻击人的山蚂蟥。这里被汽车兵们戏称为每天要经过的“鬼门关”。
从后方到前线,每天来回一趟。天亮出发,回到军营已是凌晨时分,所有人都累趴了。但是匆匆睡上五六个小时之后,大家新一天的运输任务又开始了。
作为一名后勤补给兵,尽管没能亲自上战场杀敌,但跟无数战友一样,陈佐刚用坚强的毅力坚守着信念,直到最后胜利的到来。(记者 唐群峰)
[责任编辑: 李宸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