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汇聚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我国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综述
“真没想到,我们村支书能在现场听中央部委的老师讲政策。”4月份,来自山东省沂蒙山区的100名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参加了2018年第一期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平邑县流峪镇护城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丕涛就是其中一员。他说:“村里发展脱贫产业遇到了土地产权问题,这次我从先进村学到了不少好做法,回去也要用起来。”
这正是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推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措之一。
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人才是关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从培育农村实用人才“领头雁”,到引领千万新型职业农民快速成长;从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突击队”,到带动农业高技能人才比例显著提升;从“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成为时代风尚,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脱颖而出……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叫响农业农村人才品牌,一支日益壮大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正在成为乡村转型崛起的源头活水。
如何培育“领头雁”?
——特色培训过瘾解渴“十佳农民”引领时尚
“戏好还要靠唱戏人,没有人,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日前指出,“要加大乡村振兴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示范带动小农户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需求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有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占乡村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还不足5%,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特别是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尤为突出。
如何培养一支善于致富带富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2007年,原农业部会同中组部正式启动了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项目,对村“两委”成员、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等带头人进行培训,观摩经验,开阔眼界,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等。陕西梁家河村、河南刘庄村、天津毛家峪村、重庆上河村等,选出30个有特色、有经验的乡村作为培训基地。
虽然培训期只有一周,但“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独特模式,项目路演板块、模拟创业大赛等大胆创新,让学员大呼过瘾、解渴。
“真是雪中送炭啊。”曾经销售渠道不畅,通过培训,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绿泽家庭农场主张璐学会了互联网销售,不仅自己的难题迎刃而解,还带动全村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80%以上;一度觉得势单力薄的湖北省宜昌市农民李红艳,学到了运营合作社的方法,创办了宜昌成祥养羊合作社,如今已有社员742户,累计带动农民就业1.8万人次。
截至2017年底,该项目已累计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带头人9万余人,打造了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农业农村部人事司巡视员胡永万介绍:“今年培训人数将首次突破2.5万人,培训对象聚焦贫困地区带头人,重点面向‘三区三州’、环京津28个贫困县等深度贫困地区。培训主题包括创业富民、新型农业主体培育、乡村发展与治理、大学生村官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
头雁展翅,群雁才能高飞。为了更好地发挥乡村人才的“头雁效应”,农业农村部从2014年起开展“全国十佳农民”遴选活动,选拔了一批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新型职业农民的带头人。
从承包400亩荒山,到经营当地的第一个家庭农场,再到如今年收入过百万元,提供500多个季节性就业岗位,就业农民人均年增收8000多元。重庆市南川区木凉镇玉岩铺村职业农民王明洪,正是“全国十佳农民”的生动写照。
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已开展了4届“全国十佳农民”遴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接见了其中两届,并表示“希望他们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跟着十佳好种田”成为农村新时尚。
如何激励“高精尖”?
——杰出人才“顶天立地”科技兴农大有可为
“‘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是我第一个杰出人才的头衔,它让我这个年轻人有机会被认可,为我的科研工作搭建起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2011年,刚从美国博士毕业回国,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艳就被评选为全国最年轻的“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组建了自己的创新团队。如今,她和她的团队在大豆育种领域已经小有名气。
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支撑。2011年至2020年,农业农村部分两批组织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给予每名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连续5年的专项经费支持,一大批像李艳这样的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迅速成长起来。一支由300名杰出人才、3000名骨干组成的农业科技创新突击队,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实力从“跟跑者”变为“同行者”乃至“领跑者”。除了国际领先的科研能力外,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还要有成果转化的能力,服务产业“顶天立地”。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陈万权说:“培养计划让我们更紧密地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攻关,以确保小麦病害问题的有效解决。”他率领麦类真菌病害综合防控创新团队攻克科研难题,有效控制了条锈病的暴发与流行,每年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增收节支总额达120多亿元。
而对于一些农业院校来说,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为其搭建了一条人才成长的“快车道”。“我们学校有7名专家及其团队入选第一批杰出人才,借助培养计划,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人才培养环境,相继涌现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熊立仲说道。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016年,原农业部启动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资助项目,首批25名青年人才获得资助,党的十九大代表、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副所长沈玉君正是其中之一。
为了研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她到过全国100多个种养大县,深入254个养殖场及167个有机肥厂调研取样,研发了粪便堆肥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获得专利5项,为近100个地方及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有效推动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工作,呵护着美丽乡村。党的十九大期间,沈玉君说的最多的也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虽然我们的工作是和畜禽粪便、秸秆这些又脏又臭的东西打交道,但是我们科研的目标是非常美好的,是让农业更绿,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如何留住“土专家”?
——基层人才能评正高全国劳模出自一线
农业转型离不开创新驱动,不少种地“老把式”赶不上趟,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可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往往面临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的尴尬。如何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人才评价“指挥棒”十分重要。
带领农民脱贫就能评教授,去年在贵州变成了现实。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30年的贵州省盘县蔬菜技术服务站工作人员陈林,因为协办企业带领当地29万人脱贫致富,在贵州服务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专项职称评审中,破格获评高级农艺师专业技术职称。
曾几何时,教授、“正高”等职称对“土专家”“田秀才”来说可谓高不可攀。如今,不只是陈林,越来越多的可喜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30多年来获发明专利61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培育的意蜂蜂种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长兴意蜂蜂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邱汝民虽然是远近闻名的养蜂专家,却因为学历、英语等不过关被高级职称“拒之门外”。去年,浙江改革农业职称评审制度,首次把面向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的职称评价体系适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像邱汝民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共有43人获评高级职称。
为此,农业农村部积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向基层倾斜,组织开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任职资格评审,越来越多的基层一线农技人员晋升为正高级职称。从2015年开始,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遴选,对长期扎根基层、作出突出成绩的农技人员发放每人10万元资助。
“农业是我的专业,更是我的兴趣。”扎根乡村30年,湖北省利川市忠路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黄云书攻克柑橘高产技术难关,创建“雾洞”茶品牌,带动当地建设优质绿茶园6万亩,实现产值5亿元,带领4万多贫困户脱贫致富。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前,他作为80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之一,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领导人的接见。这是新世纪以来首次面向农业劳动者和全国农业系统集中开展的一次重要表彰活动,共评选出379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376名先进工作者,都是深耕产业一线的优秀人才。
随着人才评价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越来越多像邱汝民、黄云书一样的人才扎根乡土,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如何引来“金凤凰”?
——创业创新利好连连返乡人才再谱新篇
2009年,85后大学生鲁曼辞去了年薪10万元的外贸主管工作,与丈夫回到家乡江苏省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创业养殖火鸡。经过打拼创立了江苏天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带着村民养羊、鱼、火鸡,客户遍布一线城市。谈起这些年的变化,她说:“创业氛围越来越好,就业渠道越来越多,作为创业者的一分子,我特别感谢这个时代。”
从“进城打工”到“返乡创业”,随着一系列强农惠农、创业创新政策的推行,不少人开始做出和鲁曼一样的选择。其中,不乏大学生、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
据调查显示,2014年以来是我国农村创业创新的高速增长期。与此同时,外出农民工增速持续回落,各类返乡下乡双创人员已达700多万。其中,农民工占480万,科技人员130万。
不同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年青人返乡创业是“面朝屏幕背朝云”,利用新的网络信息技术为农村注入新活力。
1989年出生的谢荣耀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专业,2012年他放弃一家省电力公司的高薪工作,回到老家河北省清河县洼里村搞起了电商。谈到原因,他说:“当前正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我想让洼里村也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在谢荣耀带动下,洼里村80%农民开始从事电商,村民平均年收入翻了一番。
如今,农村双创人才又迎来新利好。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大力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的通知》,提出要激励更多返乡下乡本乡人员开展创业创新,力争到2020年,培训农村创业创新人才40万人,建设300个国家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
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为此,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门建立了“农村创业创新工作推进协调机制”,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在财政支持方面,浙江省对大学生农业创业人员每人补助1万元,连续补助3年;广东省2017年安排5000万元优先支持返乡下乡创新创业项目;江西省、四川省对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企业和个人,连续3年给予50%的厂房租金补贴。在金融担保方面,山西省政府投资1.5亿元成立了创业扶持融资机构;江西省对符合创业条件的返乡下乡人员,给予最高10万元的担保贷款。
多方政策支持下,一支充满生机活力的农村创业创新人才队伍渐成气候,成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强大动力。
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更非一日之功。胡永万表示:“今年农业农村部将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农业农村人才培养、评价、支持、服务等体制机制,实施农村实用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计划,着力培养‘一懂两爱’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