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传统出版业的女人
在越来越多的人上网站而非书店购书、阅读电子书而非纸质书的今天,开一家独立书店似乎更像是一种文艺的生活方式,而非一门赚钱的生意。加拿大女子莎拉·麦克纳利经营的麦克纳利-杰克逊书店成功地融合了这两种理想。
【美丽女书商】
莎拉·麦克纳利可能会被冠以“最美女书商”之类头衔。她有一双大大的褐色眼睛,身材高挑纤瘦,肤色苍白,气质娴雅,很符合“独立书店店主”这样听起来很文艺的身份。
不过,她绝不仅仅是麦克纳利-杰克逊书店的最佳形象代言人。卖书虽然风雅,毕竟是一门生意,而从她接手书店之后的经营状况来看,这名优雅女子是一名精明的生意人。
麦克纳利-杰克逊书店是纽约爱书者心中的胜地,是坐落在曼哈顿诺里他社区王子街的一幢两层楼房。顾客们可以从全店6万多册藏书中挑选一本,舒服地靠在皮质长椅上,一边翻阅,一边啜饮店内咖啡馆供应的热饮。这家书店选书的品位最适合文艺青年们,它的文学类书籍多达8300种,按地理分类摆放: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作家的作品放在一块,“中东区”则混放着阿拉伯国家、伊朗和以色列的作家作品。
不过,书店里最引人瞩目的恐怕是一台看上去像复印机的机器:Expresso自助印书机。这个机器能用煮一杯咖啡的时间自动下载、打印并装订成一本崭新平装本图书。顾客可以从它数据库中700万部图书电子版中任选其一,几分钟后,一本“热乎乎”的书便新鲜出炉。随着更多书商、出版商加入合作,这个数据库还将持续扩大。目前全球一共有80多台自助印书机,大部分装在公立图书馆或大学内。
有了这个机器,顾客不通过出版社、也能把自己的任意作品印刷成册。在麦克纳利-杰克逊书店,一个月能有近700部“自出版”书籍面世,书店还提供编辑和封面设计服务。
在这家装潢明亮、时尚、艺术化的书店,常常看到这种情景:手里拿着书的顾客在收银台前排着长队等着结账、或是在附设咖啡厅等着自己点的饮料,这在今天的独立书店实属罕见。
美国的书商如今大部分处境艰难:博德斯公司已宣告破产,巴恩斯-诺布尔公司门店的数量日益缩减,独立书店更是一家接一家地关门停业。麦克纳利-杰克逊书店的年收入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预计明年秋季,这家书店的第二家门店将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威廉斯堡开张,和诺里他一样,这个社区也以多种族文化为特色。
莎拉·麦克纳利的成功,不是运气使然,而源自她从家人和自己的经历中坚定的信念:这世界始终有为数众多、忠贞不渝的爱书之人,他们愿意支持一项信奉书籍本身魔力的事业。
【“女文青”的新使命】
美国《巴黎评论》季刊编辑洛林·斯坦说,面对亚马逊之类电商的挑战时,麦克纳利异常从容。亚马逊只适合那些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消费者,而冲动型消费者则更愿意接受恳切和巧妙的劝导。“莎拉身上结合了加拿大人的严肃、旺盛和多方面的智慧和好奇心,销售员的专业精神。”
在书店,麦克纳利负责规划一切,包括选书的品味。
“我只迎合自己的喜好。这个晚上我会读普鲁斯特的作品,明晚我也可能想看有线电视节目,两者并不矛盾,代表了我个性的不同层面,哪一面都鲜明地存在。所以我的书店也像我有不同的层次,融合了各种不同的品味。”她的选书原则是,尽可能让任何读者都能在店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书,但很可能只有一本,不会再多。所以书店的藏书量品类虽多,却并不芜杂。
麦克纳利经营书店的天赋也许来自家族基因。她出生于马尼托巴省温尼伯市,她的父母联名创建了麦克纳利-罗宾逊书店。然而,从加拿大的麦基尔大学哲学系毕业时,她并无继承家业的打算,也没有任何职业愿景,内心充满了躁动感。如今的她则大不相同。
“我有多动症,”她在2011年的一次采访中说,“我讨厌整天坐在教室里。我只有在阅读或写作时候才能精神集中。于是我买了一张到非洲的单程机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变成一个很会制定目标、一切按计划行事的人。当初怎么不带本旅行指南(就去了非洲)?真蠢。”
在广袤的非洲,她几乎身无分文地独自晃荡了9个月,游历了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在马拉维湖中一座美丽而人烟稀少的小岛上,她一度精神崩溃,被当地人带到一名巫医那里,喝下一碗草药汤。巫医说她天生具有一种洞察力,未来会得以显现。她并不相信这种疗法,但巫医的评价也许没错。
1999年,她来到纽约,在出版业找到工作,最后成为基础丛书公司的一名编辑。4年后,在带着自己编辑的书参加曼哈顿的书展时,目睹人们对书的狂热,她意识到自己真正想做什么,那就是“和读者在一起”。
2004年,她和同行克里斯托弗·杰克逊结婚,后者当前是著名出版社兰登书屋旗下一名编辑。这年年底,她用了祖父留给子孙的创业基金和自己积蓄,效仿父母,在纽约开了她的第一家麦克纳利-杰克逊书店。她和丈夫后来分手,但书店名字一直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