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广西大石山区:“天路”架通农家致富桥
中新网 百色12月11日电(记者 杨陈)“以前我们来一趟八仙岩屯,要准备好几天的干粮,翻几座山,爬几十段坡,才能到这里。现在,十几分钟车程,绕几圈盘山路就到了。”站在广西百色市凌云县弄福公路边的陈开枝如是说。
今年已是77岁高龄的陈开枝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广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东西结对帮扶”的决策部署,广州帮扶百色。时任广州市常务副市长的陈开枝主动请缨,负责对口帮扶工作,从此与百色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为位于百色市凌云县东南部的弄福公路,全长25公里,涵盖了12个回头弯。 杨陈 摄12月10日,第101次踏上百色土地的陈开枝带领着50余位来自北京、广东、香港的爱心人士重返百色大石山区,探访曾经开山劈路之地。
“这里以前全是茅草屋,农户家都揭不开锅,仅有一点玉米糊还都是馊的。”陈开枝看着眼前一幢幢崭新的二层小楼房,周围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颇为感慨。他指着脚下的硬化路面告诉记者,“这条弄福公路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人间奇迹’,解决不了沿线老百姓的行路难问题,就没有脱贫致富之说。”
弄福公路位于百色市凌云县东南部,全长25公里,所经线路均为大石山,山峰陡峭且处处险要。下甲镇年长一些的村民都还记得,1987年为改变行路难问题,村民自发组织修路时,因山势险恶,三名工人跌下绝壁谷中,尸首至今无法查找,建设被迫停止的事。直至1998年9月,乡村公路建设大会战拉开序幕,重修弄福路才再次被提上日程。
图为陈开枝(右一)向爱心人士介绍八仙岩屯情况。 杨陈 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文明对修路经历记忆犹新,“当时我在百色地委任职,负责的恰好是这段路的修建。财政拨款每公里只有3万元,在陈开枝的‘撮合’下,广州社会各界积极帮扶,最终在海拔300米至1200米的一座大石山上凿开了11处绝壁,打通了3个隧道,填平了一个宽80米、深28米的沟壑,才有了这条涵盖12个回头弯的公路。”
文明说,这条公路从最初的泥巴路,到后来的砂石路,再到如今的硬化路,它不仅连通了周边的多个村屯,更是彻底改变了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和视野。“在广东的对口帮扶下,当地修建了家庭水柜和田间水柜,解决了农作物灌溉问题;发展种桑养蚕,解决了老百姓生计问题;捐资兴教办学,解决了孩子们念书问题,可谓是一条真正的致富‘天路’。”
凌云县县长莫庸对此表示认同。他说,以前当地百姓有很多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石山区。公路开通后,首辆大卡车开进村屯,村民一度研究眼前的大家伙是“吃什么长大的”,甚至在车前放了两捆粮草给车“喂食”。
图为陈开枝(右二)及其夫人邓妙珍(左三)向百色市教育基金会捐款助学。 杨陈 摄“虽然现在听起来觉得像个笑话,但可见当时村民们的信息是多么闭塞。”莫庸介绍,弄福公路开通后,沿线直接受益人口达到2.5万人,以前公路附近村屯贫困率近乎百分之百,如今,村民们依靠公路开通,外出打工、发展农村电商,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不少村屯已摘掉“贫困帽”。目前当地还计划依托浩坤湖等资源,一方面发展渔业养殖,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旅游扶贫,让留守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分享旅游红利。
尽管大石山区的条件已有大幅改善,但是社会对于百色革命老区的爱心帮扶却从未停歇。当天,陈开枝夫妇以及来自北京、广东、香港的爱心人士一行还举行了百色捐资助学大会,总计向百色市教育基金会捐助3348万元人民币,用于教育精准扶贫。(完)
【编辑:冯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