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探访罗马尼亚“琉璃之都”布泽乌

10.12.2014  22:27

   新华网布加勒斯特12月9日电(记者林惠芬)如果不是在近半个世纪前引进“加莱”酸蚀工艺,从而成为著名的“套色蚀刻”琉璃之都,位于罗马尼亚东南部的布泽乌恐怕也会像周边那些毫无特色的其他城市一样至今默默无闻。

   法国著名琉璃大师埃米尔·加莱19世纪下半叶首创的多层套色酸蚀琉璃工艺被认为是玻璃制作的最高境界,年轻时其作品就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引起轰动,此后一步步迈向艺术玻璃制作巅峰,后人苦苦追随,无人能及。

   “加莱”工艺在加莱工作室关门35年后于1970年被引入罗马尼亚,当地画家柳西科·弗拉普丘开始模仿加莱的工艺进行艺术创作。

   4年后,名叫“珍珠”的琉璃工厂在布泽乌市拔地而起,专门根据“加莱”等工艺生产琉璃制品,而毕业于美国的著名玻璃工艺师佐尔坦·阿克斯的加盟更使琉璃工厂如虎添翼,产品远销世界各国。

   当年,“加莱”琉璃艺术品是罗马尼亚第一家族齐奥塞斯库家族的最爱,今天则成为这个国家任何一栋别墅内不可或缺的装饰,同时也是国家领导人出访或接待来宾时的首选礼品。

   尽管“珍珠”琉璃厂2000年在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家庭作坊冲击下关门歇业,顶级工艺师佐尔坦·阿克斯也被高价聘去邻国匈牙利再续辉煌,但布泽乌“琉璃之都”的地位一直未被撼动。

   不久前,新华社记者走访了当地最大的一家作坊。女主人格劳尔太太向记者介绍说,“加莱”琉璃工艺品制作工序相当复杂。从吹制热塑形状各异的“瓶胎”到套色,再到反复绘制和酸蚀,最后还要砂轮打磨,其间只要一个工序出错就会前功尽弃。要制作一件成功的“加莱”工艺品,除了设计以外,还需要熟练玻璃工艺师、画师和玻璃磨刻工的通力配合。

   上世纪70年代在“珍珠”厂吃“加莱”饭的格劳尔太太说,“加莱”套色玻璃大多为3至4层,最多可到7层。颜色越多,工艺越复杂,风险也就越高。玻璃制品上的多层立体图饰是画师用一种耐腐蚀的特殊涂料先在瓶胎最外面的一层玻璃上绘制设计好的图案,然后把瓶胎放入强酸中腐蚀,等未被涂料覆盖的第一层玻璃完全腐蚀后立即取出清洗、修饰,然后在暴露出的第二层玻璃上继续绘制,接着再酸蚀,再绘制……直至最后一层玻璃。

   据介绍,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各种花瓶、台灯等图案题材丰富、五颜六色,且富有立体感,极具收藏价值。早在19世纪法国工艺师埃米尔·加莱首创这种琉璃制品以来,“加莱”一直是达官贵族争相收藏的艺术品。

   尽管用多层彩色蚀花工艺制作的各种工艺品均以发明者的名字“加莱”命名,细心的人们会看到,在罗马尼亚“加莱”制品上的“Galle”附近都有一个“tip”字样,这种制品严格说来应该叫“仿加莱”。目前,在欧洲各大艺术博物馆和许多名人故居都能看到各个时期的“加莱”真品。

   “加莱”制品品种多样,从装饰用的花瓶到实用的灯具、烟缸、糖罐、果盘等,尺寸大小不等,色彩造型应有尽有。如果选购“加莱”礼品,你会发现,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格劳尔太太说,持续多年的经济危机对布泽乌的“加莱”作坊打击很大。一方面,高耗能、高污染使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危机使集团和个人的购买力骤降,产品大量积压。

   她说,昔日上百家的大小作坊,时至今日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家。她对罗马尼亚“琉璃之都”的前途忧虑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