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综合提升抓特色 高位推进见真章——广西推进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近年来,广西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摆在首位,自治区农业厅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推动广西粮食生产在高起点上再上新台阶。
▲南丹县万亩绿色巴平米生态种植示范基地。
2016年广西粮食播种面积4535.4万亩,粮食平均亩产335.4公斤,粮食总产量达到1521.3万吨,连续4年跨越1500万吨台阶。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刘俊表示,在种粮效益比较偏低、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广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实属来之不易。
广西大力发展秋冬种马铃薯生产。目前全区秋冬种马铃薯面积稳定在95万亩左右。图为南宁市武鸣区双桥镇双桥村农民在地里采收马铃薯。
耕地质量稳步提升,科技支撑明显增强
耕地是粮食生产之基,自治区农业厅积极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目前,广西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超过1600万亩,且仍以每年建成300万亩以上速度继续推进;广西农业部门按1元/亩标准设置耕地土壤改良培肥资金,用于推广应用绿肥种植、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增施有机肥、酸化土改良等质量提升技术,每年发展冬种绿肥500万亩以上,秸秆还田3000万亩以上。
目前,广西土壤有机质含量较2005年提高1%,全氮提高4%,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增长尤其明显,分别提高了36%、27%、21%。经省级耕地地力评价汇总,全区6326万亩耕地,基准年的耕地质量等级平均达到5.65级。
粮食生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自治区农业厅积极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动“良种+良法”相结合,先后创建了19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建成21个农作物良种培育中心,累计791个农作物品种通过审定,其中5个超级稻品种获得农业部认定;优质稻选育在华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已育成149个新品种,“野香优”“百优”等本土品种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杂交玉米新品种达到104个,“桂单0810”打破了国外玉米种子、品种在广西的垄断局面。目前,广西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
为保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有坚实载体,自治区人民政府按照“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及时出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方案》,选择了全州县、桂平市、象州县3个粮食主产县(市)作为试点县,力争用3年(2017-2019年)完成国家下达给广西的1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的划定任务。
广西连续多年举办“看禾选种”活动,进一步加大全区水稻、玉米等新品种展示示范力度,带动了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图为广西当地农民在看禾选种现场观察心仪品种。
规模种植日益扩大,粮食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
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是发展现代粮食产业的客观要求。广西通过制定政策、安排项目资金引导等方式,鼓励开展土地流转,扶持培育种粮大户、合作组织和生产企业等新型粮食生产服务主体,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快推进了广西粮食生产向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 2016年,自治区层面安排22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129户新发展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种粮主体参与粮食基地建设、育种供秧、病虫害防治、烘干仓储等社会化生产服务环节。截止到2016年底,广西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经营主体总数达3477个,其中种粮大户3038个,种粮合作社达333家,种粮家庭农场106家,参与种粮面积达58万亩,辐射服务农户超过10万户。
目前,全区已发展超过1500家以粮食为主的农机化合作社组织,服务面积超过700万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水平达73%。从事水稻烘干业务的种粮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达158家。2016年,广西开展水稻重大病虫统防统治治面积达1080万亩,覆盖率达31.13%。得益于此,2016年,广西水稻平均亩产达386.9公斤,比2011年增加37公斤,增长10.56%;玉米平均亩产305.9公斤,比2011年增加17.6公斤,增长6.11%。
广西大力加强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目前全区有防治服务组织1228个,5年来共计开展统防统治710多万亩(次)。图为南丹县绿稻花海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
现代生态农业遍地开花,生态、生产双赢发展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自治区农业厅立足广西实际,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实现生态与生产的双赢发展。
2016-2017年,在全区13个县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行动,整县推进粮食绿色发展模式,创建示范区面积160万亩,辐射带动绿色高产高效创建304万亩。实现了因地制宜示范推广一批绿色技术模式,达到“三减两增一提升”,即化肥农药减量、成本减少、增产增收和品质提升的发展目标。
西江干流及左江、右江等7条支流在广东、广西生态安全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自治区农业厅牵头联合自治区发改委(珠西办)、财政厅等12部门协同推进,编制了《“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规划(2016-2030)》,自治区安排了2000万元专项资金在梧州市万秀区、玉林市陆川县、贺州市昭平县和来宾市兴宾区的4个村屯作为建设试点。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将富硒农业纳入现代特色农业产业“10+3”提升行动的主要内容,自治区农业厅加快富硒农业发展。挂牌成立了富硒农产品开发办公室和富硒农产品协会,制订了全国首个省级富硒农产品地方标准,开展了富硒农产品认定,举办了广西名优富硒产品推广交易会。目前累计建立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309个(片),示范面积38.9万亩,生产富硒农产品15.2万吨,产值27亿元。
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稻田综合收益,自治区农业厅联合原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加快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推广应用,制定印发了《广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从稻田改造、品种要求、田间管理等方面加强技术指导。自治区农业厅以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为载体,探索出多种稻田综合种养发展模式。桂林灌阳县推广“超级稻+再生稻+鱼(鸭)”稻田立体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千家洞系列香米、康乐人米粉等畅销全国各地。梧州龙圩区积极发展稻田养殖田螺,平均每亩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
广西积极开展粮食品质提升行动,创建区域“香米”品牌。图为宾阳县发展稻田养鸭等绿色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