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立足深化改革 推进资金整合 着力加快扶贫攻坚进程

09.04.2015  15:04
  甘肃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甘肃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甘肃财政部门积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创新思路、深化改革,着力构建投向科学、结构合理、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提请省政府印发了《2015年全省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资金整合方案》,以“六大突破”为平台,筹措整合资金389亿元,集中投入,加快推进扶贫攻坚进程。改革力度之强、整合范围之广、资金规模之大,在甘肃史无前例。

  一、聚焦投入重点。围绕精准扶贫,把扶贫、农牧、交通等15个部门管理的相关资金整合起来,盯紧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集中用于58个贫困片区县,着力投向六个方面,有效解决以往资金分配  “碎片化”、“下毛毛雨”、“撒胡椒面”等问题。筹措109.8亿元,支持农村危房改造、通村道路和农村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筹措20.6亿元,支持经济林果、设施蔬菜、中药材、养殖业、马铃薯等富民产业培育;筹措26.8亿元,支持3.15万户、15.4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筹措32.5亿元,落实双联惠农贷款、牛羊蔬菜贷款、移民搬迁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等贴息政策,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强化金融资金支撑;筹措195.6亿元,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筹措3.5亿元,实施“两后生”学历教育,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农民工劳务品牌和实用技术培训等,推进能力素质提升。

  二、创新管理机制。一是改革资金分配办法,采取因素法测算,资金切块分配到县,规模达到363.5亿元,占整合资金总量的93%。同时,下放了审批权限,县区政府不用再跑资金、跑项目,从年初就根据资金总盘子,集中精力抓落实;省级部门也能把工作重点从确定具体项目转到为基层服务和强化监管、绩效评价。提高了预算执行时效,截止3月中旬,省级已下达229亿元,占切块资金的63%,支出进度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二是创新资金投入方式,综合运用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支持扶贫开发,有效缓解资金制约瓶颈。通过实施财政贴息政策,撬动金融资金近300多亿元。三是健全完善管理制度,针对以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紧紧围绕规范运行这一核心,制定印发了《甘肃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涉农项目资金监督管理的意见》等7项制度办法,建立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

  三、落实责任主体。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切块到县资金,县级政府是项目资金的责任主体,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对项目的真实性、可行性,资金的安全性、有效性负全责;市州主管部门发挥“就地、就近”优势,负责项目资金运行日常监管;省级部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完善管理制度,落实整合资金,开展专项检查和绩效评价。省市县三级联动,相互衔接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四、强化监督问效。建立财政、主管部门、纪检、监察、审计横向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项目计划和资金分配方案在政府网站和部门网站进行公示,提高资金分配使用透明度。依据职责分工,省、市、县三级联动,采取专项检查、日常抽查等方式,对项目资金实施全过程监管。加强绩效考评,坚持使用必问效,低效必问责,违规必追究,将全面评价与重点考评相结合,把考评结果与预算安排、资金分配、项目立项挂钩,建立“红名单”、“黑名单”,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项目资金责任倒查、“一案双查”和终身负责制,做到资金安排到哪里,监管就跟进到那里,把每一笔资金真正用在贫困地区、贫困农户,使扶贫项目资金成为碰不得的“高压线”。

唱响“广西财政之歌” 弘扬“广西财政精神”
  ——全区财政系统“迎大庆 颂党恩”歌咏比赛圆满财政厅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广西著名作家彭匈应邀出席我厅财政青年沙龙并财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