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两年聚焦乡镇医疗改革 亲下基层创“样本”
中新广西网3月13日电 题:政协委员两年聚焦乡镇医疗改革 亲下基层创“样本”
作者 钟建珊 杨强
“中国有庞大的医疗队伍,有丰富的医疗病例,但乡镇百姓看病难仍是常态。”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西自治区委员会主委钱学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今年全国两会上,钱学明拿着广西上林县乡镇医疗改革“样本”,再次谈起中国乡镇卫生院人才稀缺,普通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他希望通过“晒成果”,将这项关乎数亿乡镇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提案付诸实现。
怪象:“政府钱往下走,病人往上涌”
此前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钱学明首次提交乡镇医疗改革提案——《关于发挥乡镇卫生院作用关键在于如何留住医生的提案》。
钱学明说,近年来,国家拨了大量资金用于改善乡镇机构医疗系统,但现实却是乡镇居民为求医治病,大多选择县级以上医院就诊。“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的设想成为空谈。
据统计,2013年,广西乡镇卫生院空编13913人,空编率为24.48%;乡镇卫生院编卫计人员学历为大中专,其中有84.92%的卫计人员未评职称或仅获初级职称,高素质人才稀缺。2009年至2011年,流失卫计人员7433人,其中,具有执业资格的人员占74%。
症结:医务人员待遇不均等 医疗资源不共享
“你能想象有些乡镇卫生院已有数年未进行过手术了吗?手术室形同虚设。”钱学明说,他在广西上林县调研时发现,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具有一定的医疗设备基础,可进行痔疮、阑尾切除等小手术,但因缺少医务人才无法发挥小型手术功能。
上林县三里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韦坚全介绍,目前,全国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每年享受国家补贴1.1万元,平均下来每个月不足千元;相比之下,县级医院医务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更为优越。“同样是高等院校培育出来的医务人才,同样从事医疗工作,待遇却不均等。”
韦坚全说,医务人员待遇不均等导致了人才严重流失,使得卫生院长期处于“人才饥渴”状态。很多卫生院医务人员自院校毕业后,便常年困于卫生院繁忙的工作中,即便有培训机会也无暇参与。“医务人员长久不‘充电’,便渐渐与外界脱节,小手术也没有信心进行。”
设想:打通乡镇医疗机构 实现双向转诊
2014年,钱学明提出了城乡医疗一体化的构想,并向广西上林县推介试行。
“一体化”思路是,将乡镇卫生院纳入县医院统一管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编制在县医院。医学毕业生首先在县医院见习,取得医师资质后,到乡镇卫生院轮岗。一定年限后,再轮岗回县医院,晋升职称。如此循环,常年保持有不同级别的县级医生在乡镇为百姓提供医疗服务,并保证卫生院人才问题。
钱学明注意到,百姓看病过程中,最耗费资金的有两部分:一是手术费用,二为病人异地就医时,病人家属看护过程中的住宿花费及误工损失。
钱学明认为,乡镇卫生院具备术前及术后康复治疗的条件,假若实现“一体化”,县级医院与卫生院将建立共同的病人数据库,挂号、初诊等看病流程实现统一,病人可自由双向转诊。
成效:城乡医疗、百姓共享红利
近日,记者在走访广西上林县时发现,当地民众已在享受“一体化”改革带来的红利。
由于卫生院是公益性医疗机构,村民看病享受优惠待遇。因此,村民到卫生院治疗时,只需花费较少的钱便可享受县级医院的服务。
“我们现在也不像以前那么缺钱了,看病还是希望能有高质量、有效率的治疗服务。”上林县巷贤镇61岁居民韦先生说,过去卫生院的服务质量差,诊疗水平低,家中老人、孩子生病,乡镇民众为求安心,宁可到离家较远的县级医院治疗,也不愿意选择就近的卫生院看病。
对于上林县当前试行的“一体化”改革,韦先生表示满意,“县医院的医生到卫生院坐诊,我放心多了。我年纪也越来越大了,身体容易出现各种毛病,就近看病,子女照顾我的时候省事多了,希望这种改革能持续下去。”
“‘一体化’后,县级医院与卫生院间不存在竞争关系,病人留在县内就诊的比率提高了。”上林县人民医院院长潘茂华说,2014年,上林县新农合医保总额1.5亿元,其中有5000万元是异地报销。“一体化”后,病人回流,百姓异地治疗费用将回流至县医院和卫生院内。这可大大扩充乡镇医院收入,改善卫生院医务人员长期无法解决的低薪困境,扩充医院资源。
今年两会上,钱学明表示,前述“一体化”改革在上林县试行取得较好效果,期望“上林经验”能在更大范围内得以推广。
钱学明建议,应尽快改革乡镇卫生院现有的管理体制,明确县医院的公益定位,满足民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让乡镇百姓享医疗红利。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加快民营医院发展,满足多样化需求。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