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报:搬来“救兵”——广西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宣传见闻之三
宣传也是监管,道理好明白,但真正做起来未必每个人都明白。
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陆凤玉就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在整治米粉行动中,被人怀疑有猫腻,人家的道理倒是很简单:“手工小作坊做得好吃,而且这么多年我们也没吃出啥问题,你们凭什么取缔?”
此时,鹿寨县局刚刚接管食品生产环节监管。白纸一张,就被人想当然地涂抹了黑色。陆凤玉把“火”憋在肚子里,她想到了一个“救兵”……
宣传融进监管工作
2014年,广西开展米粉生产整顿“零点行动”,鹿寨县取缔了20多家无证小作坊,只保留8家机器生产线生产、符合米粉标准的企业。
本是一件保障“舌尖上安全”的好事,可群众反而不理解,甚至有的领导都不理解。陆凤玉说:“没有向他们宣传,他们就不知道小作坊生产的米粉风险有多大,看看我们的宣传工作多么重要,还是让他们亲眼看看小作坊是怎么生产的吧。”陆凤玉把反对者请到了加工现场。
乌黑的墙壁,脏水横流的现场,近在咫尺的厕所,反对者怎么也没有想到,每天吃得滑润的手工米粉竟然是这样生产的。从此,再也没有人坚持“手工米粉就是比机器生产的口感好”了,还夸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工作做得好。
在陆凤玉看来,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是监管工作的“救兵”,宣传工作做好了,监管工作直面的矛盾就少了。
“零点行动”时,乡下有个残疾人开设的小作坊不符合要求,也要被取缔。这怎么办?陆凤玉又想到了“救兵”。她一边向这位残疾人讲解不安全米粉引发的食品安全风险,一边把他请到了合格米粉企业,让他自己对比和人家的不足。
回来后,这位残疾人主动申请“不干了”。可是,他已经进货了十几吨大米,“人家支持我们工作,我们得帮助人家解除后顾之忧,这样以后也不会再偷偷生产了。”陆凤玉把其他合格米粉企业请来,请求他们帮助想办法。“他们每家从这里购进一些,十几吨积压的货就解决了。”
为了贯彻落实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陆凤玉让各监管所通知相对人来县局学习。她给所里支招儿:“别发张通知单就完事了,得和他们说明白,来学习有啥益处,让人家感觉你是真心在帮助人家。”
在陆凤玉看来,“救兵”不仅能临时救急,更能融进监管工作,而后者才是真正的落地扎根。
宣传纳入政府考核
基层人力物力有限,怎么能做好宣传工作呢?陆凤玉的经验就是抓住一切机会,先向领导宣传。
早在3年前,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就要求村里配备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当时,鹿寨县和其他地方一样,每年给协管员几百元办公费用,平均下来一个月才几十元。而这几十元的“回报”就是协管员上报的农村集体聚餐报告,整整齐齐的数字,每个月都一样。
“这点钱能指望他们协助做好监管工作吗?我就开始打县里领导的‘主意’。”陆凤玉说。
鹿寨县分管副县长覃映雪被陆凤玉“纠缠不休”,“陆局长见到我就算账,村里请人摘果子,每天都是上百元,每个月几十元钱能干什么?每个月农村集体聚餐那么多人,出事怎么办?”
执著的陆凤玉最终让县里掏了腰包。2013年,鹿寨县政府决定,118个行政村全部设专职协管员,每人每月工资1200元,由县财政统一划拨,每年划拨经费为180万元,并把科普宣传工作纳入到乡镇政府考核中,这让其他部门“眼红”不已。更让他们“眼红”的是,2015年鹿寨县行政编制要缩减500人,但县委、县政府决定,缩减名单不包括县食品药品监管局。
如今,鹿寨县各乡镇都成立了食品药品安全宣传站,据不完全统计,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知晓率高达85%。
6月3日,记者在鹿寨县鹿寨镇波井村的清洁水源附近,见到一个不锈钢制作的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栏,足有4米宽、2米高,上面介绍了各种食品药品安全知识。
陆凤玉告诉记者:“我琢磨着,村委会门口的宣传栏内容太庞杂,咱们的科普知识张贴上去不显眼,过不了几天又被其他内容给盖住了。我就不和村委会抢地盘,找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单独设个科普宣传栏。县财政在这个项目上投入10多万元呢,以后每个村都会有宣传栏的。”
波井村是个有4000人的大村。村民们每天都到清洁水源来洗菜、担水,旁边就是村里的集贸市场,也是邻村村民回村的必经之地。村民们聚会聊天的地方,宣传效果确实比在村委会宣传栏好得多。
陆凤玉悄悄地和记者耳语:“设在村委会的,多是给领导看的;设在这里的,才是给村民看的。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最终得面向广大群众啊。”
(本报记者 王晓冬 通讯员 李汉生 许 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