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再聚焦——写在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周年之际
半月之内,教育部连续召开了八场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资助等诸多方面,详细介绍了第三方对纲要实施五年来的中期评估情况。纲要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总体实现,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评估报告所公布的一连串翔实数据说明,围绕“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更为今后五年提高教育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上而下推进纲要实施,自下而上评估实施成效,这种信息反馈模式,体现了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这次对纲要实施五年的中期评估,不是官方“自拉自唱”,而是由第三方本着“独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给出数据和结论。在纲要实施五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面对媒体和公众发言的,也主要是第三方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在今天的舆论生态下,第三方评估以其学术性和中立的视角,无疑更能获得公众和舆论的认可。面对系列发布会公布的数据和结论,过去那种常见的习惯性质疑很少出现,除了引入第三方评估这个原因,更重要的是,评估给出的结论和人们感受到的变化可以基本吻合起来。比如和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义务教育问题,第三方评估认为,经费投入明显增加,教育经费支出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越来越多的省份解决了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的问题,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400万个边远农村孩子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等等,这些变化,都能在老百姓的日常感受中得到印证。
五年,我们向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老百姓对好的教育期盼更加热切,越往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任务越重。只有着眼于需求和问题导向,才能释放出更大的改革动力和智慧,把中国教育推向新的境界。经过五年的努力,时间和任务过半,要实现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还有待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摆在面前的困难和任务仍很多。我国教育观念还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仍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五年前纲要中列举的中国教育必须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纲要实施五年来,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的跨越,但根本扭转“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格局尚需时日。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办好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工作者任务光荣而艰巨。这次中期评估,第三方机构的专家学者不断提示“任重道远”,表达的正是对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期待和激励。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这必将对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产生深远的巨大影响。今后五年,继续推进纲要的落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的要求,应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这是教育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心中的分量。陶行知简洁明了的语言,揭示了人类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常识常理,那就是强国必先强教,尤其是在国家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更是如此,没有高质量的一流的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国家竞争力。五年,推进纲要落实走过了一程,过去的成绩是再启程的新起点,为了中国教育的未来,我们攻坚克难,向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再聚焦。(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