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刊文:中国科技步入跨越式发展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04日 05 版)
图①: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
图②:“海斗号”无人潜水器。
图③:天舟一号成功给天宫二号“太空加油”。
制图:张芳曼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取得辉煌成就。我国科技发展近年来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未来我国科技在哪些领域可能领跑全球?如何更好推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本期观察版围绕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编 者
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人民观察)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其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奋力拼搏,我国科技创新发生了整体性、格局性的深刻变化,在若干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总的看,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基础研究加速赶超。在信息、生命、物质等科学领域涌现出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正逐步从“仰视”向“平视”演进。在信息科学领域,首次在光晶格中并行制备并测控约600对超冷原子比特纠缠对。在生命科学领域,首次实现精准定位高分辨全脑连接图谱,首次构建小鼠—大鼠异源杂合二倍体胚胎干细胞,首次发现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关键基因。在物质科学领域,首次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实现分子间相干偶极耦合的实空间直接观察。此外,我国还建成了探秘宇宙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解决人类清洁能源问题的“人造太阳”核聚变装置、能产生世界上最清晰的科技之光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装置、在岩层深处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被称为“诺亚方舟”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世界一流的大科学工程。
战略高技术持续突破。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部署的科技重大任务实施成效显著,涌现出一大批重大成果,有力提升了国家竞争力,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在深空领域,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交会对接,航天员实现中期驻留;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牵手”成功;“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轨运行一年,太空科学探索迈出新步伐。在深海领域,深海技术装备迈向谱系化和全海深,“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最大潜深达10767米,我国成为第三个研制出万米级无人潜水器的国家。此外,不久前我国又取得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这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深地领域,陆地资源探测开发技术向深部进军,形成2000米深地固体资源探测、5000米深层油气资源探测技术能力。在深蓝领域,采用自主研发芯片的世界首台十亿亿次超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居世界之冠;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首获全球超算应用最高奖“戈登贝尔奖”;拟态防御技术颠覆攻防不对称现状,有望成为网络空间安全游戏规则的改变者。在对地观测卫星领域,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返回式卫星“实践十号”、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在大飞机领域,国产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首款大型运输机运—20正式列装。在导航领域,羲和系统打通北斗应用最后一公里,实现米级广域室内外无缝精确定位,在国内40多个城市应用。在新材料领域,三元材料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20瓦时/公斤,驱动电机比功率达到3.3千瓦/公斤。
区域创新高地加快形成。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在强化原始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等方面推出重大举措;京津冀、上海、安徽、广东、四川、沈阳、武汉、西安8个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启动,在市场公平竞争、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举措。此外,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6个高新区对区域发展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已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双中高”目标的重要支撑。全国众创空间数量超过4200家,与3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0多家加速器形成创业孵化服务链条,服务创业企业和团队超过40万家,培育上市挂牌企业近1000家,提供180万个就业岗位。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首先,在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新一代高铁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占世界总里程60%以上,并不断进军海外市场;特高压工程的建设和运营让中国电力技术从跟随变为引领,占领了世界高压输电的制高点;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实现了全产业链的群体突破,并在全球广泛应用,用户超过5亿;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成为继高铁之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另一张亮丽“名片”。此外,国产掘进装备突破大于12米盾构技术并实现工程化应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并实现批量出口;“数控一代”、制造业信息化等应用示范工程深入实施,研制专用数控系统及相关设备350余种。其次,在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七大作物育种、粮食丰产增效、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等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在渤海粮仓示范区内集成30多套技术和模式,每亩节约成本110元左右。最后,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首个覆盖脊柱全节段的微创手术机器人获医疗器械注册证,完成2000余例临床手术;首枚金属3D打印人工椎体获医疗许可,成功应用于大跨度椎体重建手术等。
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建设跟不上科技形势的发展,这是过去影响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一大掣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深化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等行政改革、推进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等,着力破除了一些制约创新创造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此外,还减少了政府对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活动的直接干预,初步形成了宽松自由、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
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相连、高度契合,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按照“三步走”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我们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坚持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坚持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我国建设成世界科技强国。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