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 为广西基层文化注入活力

19.02.2016  11:57

广西罗城县图书馆面积不大、工作人员不多,但近年来业务开展十分活跃,每年到馆读者7万多人次,图书流通5万多册次,举办文化活动20次,还开通了电子阅览室和儿童阅览室。说起这些情况,馆长一个劲儿地对国家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表示感谢,正是通过这个专项,罗城县图书馆得到广西桂林图书馆常年在人才和业务上的帮助和指导,3年来先后有18人次参加培训,广西桂林图书馆选派35人次到馆指导,从而使罗城县图书馆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2015年获得了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称号。

像这样受益于“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的事例在广西还有很多。在广西群众艺术馆的支持下,罗城县文化馆办起了绘画班、摄影班,并举办了成果展;三江县文化馆创排的多个节目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群星奖。在广西艺术创作中心的辅导下,罗城县艺术团创排的仫佬族风情歌舞《妹,耍去》和仫佬族舞蹈《月下歌坡》,分别获得河池市第十六届铜鼓山歌艺术节歌舞剧类和舞蹈类一等奖。广西戏剧院国家级非遗项目彩调剧传承人杨步云和同样是一级演员的爱人周谨常年支持融安县彩调剧发展,推动彩调剧的表演走进中小学校园。

广西文化厅副厅长严霜说:“广西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以来,‘三区’县文化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像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一样受益于‘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实施的‘三区’县共有49个。

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是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简称“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的5个子项之一,2013年开始组织实施,通过选派优秀文化工作者到“三区”工作或提供服务,为“三区”培养急需紧缺的文化工作者,提高“三区”文化工作者素质,为推动“三区”文化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人才支持。3年来,广西实现了“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受援单位覆盖壮乡所有县区,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听取基层人才需求等方式,基层需要“种什么菜”,文化厅就“送什么菜”,摸索出来了“五抓”模式:

一是抓学习锻炼。积极从基础条件较好的县乡文化单位选派发展潜力较大的文化业务骨干和急需紧缺的文化工作者到自治区级、设区市级文化单位跟班学习或挂职锻炼,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二是抓委派培训。先后委托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举办“三区”各类文化人才培训班,培训班内容丰富,课题新颖实用、操作性强,交流互动得当,深受“三区”各类文化工作者的好评。三是抓驻点服务。广西民族博物馆以生态博物馆建设为载体,长期驻点在建设12个生态博物馆第一线,为建设生态博物馆提供技术指导,传授建设生态博物馆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建成一个生态博物馆教会一批人的目的。四是抓实战培养。在戏剧创作、舞蹈编导和排演中进行实践锻炼。广西戏剧院、广西艺术创作中心、广西歌舞剧院、广西木偶剧团等单位在创作和排演中,让“三区”学员一起参与,或让学员带着自己创作的作品一起研讨,并对学员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言传身教,把艺术真谛传授给“三区”学员。五是抓课题帮带。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利用其专业人才优势的特点,分批选派优秀文化工作者长期深入基层文化第一线,以深入“三区”做课题研究为载体,并结合田野调查带人才,让“三区”文化人才共同参与,并传授做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以实现出人出成果的目的。

据统计,“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实施以来,广西区、市两级对“三区”县提供了大批人才支持,取得了明显效果。指导基层图书馆分类整理图书280多万册,扎实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指导23个基层文化馆熟悉达标评估内容和程序。指导基层文艺团体完成剧目创作45个、舞蹈36个、小品小戏25个,其中一些剧(节)目还在区内外评比比赛中获得大奖。指导兴安灵渠、合浦海上丝绸之路、三江侗族村寨等申遗基础工作不断推进,指导10个基层文化馆撰写申报非遗项目材料,实现了申报成功零的突破。举办各类“三区”文化人才培训班55期,受训学员达2500多人次,区直和市直文化单位接受基层优秀文化工作者165名跟班学习或挂职锻炼,选送35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到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区内外高校进修学习。